扒窃案件的若干问题探讨——以湖南周某盗窃案为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扒窃案件的频发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有必要对扒窃案件中出现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确定扒窃案件相对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标准,以便更好地打击扒窃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湖南周某盗窃案进行分析,对周某盗窃中携带的刀片、扒窃的构成要件、扒窃的犯罪完成形态及扒窃致人重伤等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实践中处理类似扒窃案件有所助益。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大约24000字。  第一大部分是案件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分为案由、案情介绍、案件的争议焦点及理由分析三部分。案由即周某盗窃案。案情介绍,主要包括案件发生的详细经过。案件的争议焦点及理由部分,主要列举了对周某全案三项行为认定的不同意见:第一,周某为割包而随身携带的刀片如何认定。一种意见认为刀片属于凶器,周某携带刀片盗窃的行为应该属于盗窃罪罪状中的携带凶器盗窃;另一种意见认为刀片应当不属于凶器,周某的行为特征符合盗窃罪罪状中的扒窃。第二,周某割包后伸手取财未果的行为如何认定。一种意见认为,扒窃属于行为犯,不存在未遂状态,一经着手即宣告既遂;另一种意见认为:扒窃虽然是行为犯,但存在未遂状态,周某的行为是扒窃未遂。第三,周某扒窃致人重伤行为的认定。一种意见认为,周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269条的相关规定,构成抢劫罪;另一种意见认为,周某的行为不满足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因素条件,应该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第二大部分是结合案件对案件作出的法理分析。第一,从概念、理论、实践层面对凶器进行讨论,界定凶器的判断标准,得出案件中刀片不是凶器的结论;综合扒窃行为的界定标准,进一步得出行为人携带刀片盗窃的行为是扒窃。第二,从扒窃行为的自身性质入手,推出扒窃具有未遂形态;从传统盗窃罪的犯罪既遂标准入手,确定传统盗窃罪的既遂判断标准,结合扒窃行为自身的特殊性,采用“失控说”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扒窃未遂。第三,分别从转化型抢劫的转化前提、主观目的要件、暴力行为要件分析,推出周某的行为并不符合转化型抢劫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因素要件,否定周某构成抢劫罪,通过分析周某的主观方面,得出周某对他人的重伤结果存在间接故意,其行为应该评价为故意伤害。  第三大部分是本案的研究结论。综合前两大部分的争议焦点和法理分析,对本案周某的行为作出认定,即周某的行为构成扒窃未遂和间接故意伤害,最终应该以盗窃罪(未遂)和故意伤害罪(间接故意)数罪并罚。
其他文献
区域法治实践早已有之,但区域法治理论作为21世纪中国积极表现于国际舞台的原创性理论,目前正在被国际法治学者密切关注。此外,由于亚洲作为非西方的典型代表,东西文化内核的差异
共产国际成立不久后,中国共产党就成为了它的下级支部,接受它的领导。共产国际最初指导中国革命是以向中共派遣代表实现的,但由于共产国际代表并不熟悉中国的具体国情,因而在指导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合作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旋律,公民的主体性价值愈发凸显,对公民自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民自觉普
本论文主要研究我国第六位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外交实践中取得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外交风格,并且以史为鉴,通过钱其琛丰富的外交经历对现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法律词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