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胡林遗址是迄今华北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该遗址地层连续,文化内涵丰富,为深入研究这一关键时期的石器工业、文化变迁、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
本文以东胡林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分类研究为基础,把技术类型学作为石制品分类标准,以相关实验为参考,以操作链为主要着Ⅱ艮点,复原东胡林人石器生产的基本过程,藉此探索东胡林遗址的石器生产系统,研究与石器生产相关的社会、文化及人类行为的变化,从而为理解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内涵提供一个新的透视点。
在对石制品进行技术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遗迹等历时性时间单位,对该遗址石制品的生产结构的历时性变化进行了阐述、归纳,可将东胡林遗址人类活动分为2个时期;
对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做了切片分析,并对清水河的河流阶地砾石岩性组成进行调查,其岩性基本与东胡林遗址的石料的岩性一致;在遗址周边进行地质调查,取得了若干地点的燧石石料,经ICP-AES激光烧蚀分析发现,东胡林遗址的燧石元素分布与周边地区基本重合;而与区域外的转年遗址的燧石元素分布不重合,据此推测燧石石料的获取模式为就近取材。
在对东胡林遗址出土细石叶、磨制端刃工具进行实验考古学的基础上,对细石叶进行了量化的微痕分析,从而对整体细石叶的使用和加工对象做出评估。微痕分析结果表明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细石叶其主要功能与狩猎相关;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近30件细石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结果与微痕分析基本一致。
在实验考古的基础上,确认磨制端刃工具的加工对象为木材(中硬性物质)。个别为熟皮子和松土。
在微痕分析和产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技术类型学对东胡林遗址出土石制品的生产程序和结构进行了复原。同时,通过和华北地区相关遗址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东胡林遗址的石器数量丰富,种类众多,尤其是磨盘、磨棒数量众多,加工越来越精致;这种特殊的石器生产结构历时性变化反映了东胡林人对遗址和周边植物性资源的的利用期望不断增加。而古环境背景表明在遗址利用期间,其环境虽然经历了河漫滩草甸、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变迁,但禾本科植物一直作为遗址周围植被的建群种之一而存在,人类不断强化的植物资源利用行为也包含对禾本科植物的利用和开发,其意义最终指向了农业起源。
细石叶工艺技术的组合和典型标本的技术分析表明,在环渤海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细石叶工艺传统中,东胡林遗址的细石叶工艺传统与下川工艺最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