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复合肥的科学应用方法研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z12332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的问题。目前,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治理垃圾的有效途径,但处理方式仍以填埋、焚烧为主,均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而将垃圾作为可开发的资源制成垃圾堆肥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垃圾综合治理的新途径,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开创了新的思路。 对北京市最大的垃圾堆肥生产基地(第二清洁车辆场南宫堆肥厂)生产的垃圾堆肥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发现该垃圾堆肥中存在品位低、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含量超标等问题,将其改造为新型高效垃圾复合肥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本文以城市生活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为主题,研究了新型高效垃圾复合肥的肥力效应及其科学施用方法,并提出垃圾复合肥合理施用的专家系统构想。 以上述垃圾堆肥为底料,添加有机质、营养元素、保水剂等制成颗粒状新型高效垃圾复合肥,并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大兴区进行了新型垃圾复合肥的肥力效应试验及其最佳施肥量及最佳施肥方式试验。试验设计了对照、垃圾堆肥、垃圾复合肥以及化肥4种肥料处理,各有肥处理的氮、磷、钾含量相同。研究了各种肥料对夏玉米生育性状、产量、经济效益以及收获后土壤中养分状况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和垃圾堆肥相比较,垃圾复合肥的合理施用能更好的促进玉米苗期生长水平,能更有效的提高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玉米生育参数,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施用垃圾复合肥后提高也最为明显,其中垃圾复合肥的产量相对垃圾堆肥每公顷提高947.1公斤,经济效益提高2031元;垃圾复合肥处理后土壤中有机质、氮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整体养分状况得到较好改善;试验结果显示出在肥力效应方面垃圾复合肥具比垃圾堆肥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垃圾复合肥最佳施肥量及最佳施肥方式研究试验,试验设计了低、中、高、超高4种垃圾复合肥施肥量,每种施肥量对应3种施肥方式分别为仅施基肥(施肥方式1),基肥+1次追肥(施肥方式2),基肥+2次追肥(施肥方式3)。研究垃圾复合肥对夏玉米生育性状、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确定垃圾复合肥的最佳施肥量及最佳施肥方式。结果表明:垃圾复合肥的合理使用,能有效提高玉米的地上生
其他文献
振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是锦江 (集团 )有限公司的直属单位 ,也是上海出租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 ,有大、中、小型客车 15 0 0辆 ,11个车队 ,3 5 0 0名员工。公司曾先后荣获全国“
“寒窗蛰守痴既往难咎,翰林文墨消得容颜孱瘦,纵愿凌云志功成名就,求得一朝衣襟风光宦游。”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學生们也有毕业季,虽然那时候没有火车飞机,没有手机网络,但他们的毕业季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咱想想,一般高考完我们都会干什么?撕书?这太不环保了。通宵?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熬夜的。  那么约好友一起吃饭聚一下?这倒是大多数人的首选,不仅我们如此,唐朝亦是如此。从唐中宗开始,每年三月,都要在曲
期刊
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迈入了城市型社会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随之而产生的休闲游憩需求也越来越旺盛。2012年住房
动画作为一门融合绘画、摄影、文学、音乐等多种视听艺术表达形式的综合艺术形态,自1920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其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浓郁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以长江中游荆江段石首市与监利县境内的天鹅洲牛轭湖TE孔、中洲子牛轭湖ZZ-2孔和尺八牛轭湖CB-1孔三个沉积物钻孔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短寿命放射性核素、粒度、磁学、铅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城市化改变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进而也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世纪之交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 ,周密布署 ,在全国县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这是我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GIS技术自身的迅猛发展,GIS正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最早应用GIS技术的行业之一,伴随着其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发展,G
论文以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对旅游需求预测指标的选择、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选择、旅游需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模流程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