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然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而拖慢前进的步伐,反而主动适应国际环境,通过不断地开拓创新,让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台阶。然而,中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依然面临许多矛盾与约束,其中,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因此,要素投入结构作为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方面,相关部门必须充分结合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出台相应的改革方案,化解要素投入结构失衡,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并对要素投入结构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因此,本文通过测算中国各省市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并结合各生产要素的结构指数,分析各省市要素投入结构存在的不足,并对要素投入结构效率进行测算,从要素投入结构的角度,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将生产要素理论、投入产出理论、计量经济学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构建了要素投入结构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际要素投入结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基于2011-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数据以及环境数据,本文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测算出中国各省市生产要素的综合因子得分并以此作为反映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依据;其次,对六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技术、信息)的结构指数进行测算;再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各省市生产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剔除了环境因素(交通便利程度、受教育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和随机因素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与传统DEA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采用对应分析对要素投入结构、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并对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升各省市生产效率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省际生产要素投入水平呈现自东向西、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东北三省生产投入深陷“减法现象”。虽然中国整体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所提升,但中国各省市的生产效率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云南、宁夏、广西等偏远地区严重拖累中国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如此,2015年中国仅有不足三成省市的传统生产要素投入比率低于50%,多数省市过度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实现经济增长。因此,各省市应综合内外部因素,深化结构性改革,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升资源配置水平和技术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