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艾灸足三里后,脊髓水平P2X3受体及SP的表达变化,验证艾灸是否通过对穴位刺激,进而影响穴位神经支配的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感受器中受体的变化,来研究艾灸镇痛作用机制,为艾灸在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疼痛的临床运用方面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30只SD大鼠,雄性清洁级,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模灸组及空白组3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和模灸组以CFA于大鼠右侧足底造模。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3天后测得各组大鼠的痛阈及右侧足容积,实验第三天开始,对模灸组进行灸法治疗,穴选右侧足三里,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治疗6天后,再次测得各组大鼠的痛阈及足容积。心脏灌注固定取出脊髓节段(L4-L6)后,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检测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及SP的表达情况。结果:1、右侧足容积结果:(1)组内比较:模型组与模灸组的足容积分别在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增大(P<0.01);模型组在治疗后与造模前相比增大,(P<0.01);模灸组治疗后与造模后相比减小(P<0.05),且治疗后与造模前相比增大(P<0.01)。(2)组间比较:造模后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模灸组的足容积均增大(P<0.01);治疗后,分别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模灸组足容积均增大(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灸组足容积减小(P<0.05)。以上结果表明造模成功,模灸组治疗有效;治疗后模灸组足趾肿胀程度小于模型组,但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足趾仍见明显肿胀。2、痛阈结果:(1)组内比较:模型组内,分别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与治疗后痛阈均降低(P<0.05)。模灸组内,分别与造模后相比,造模前与治疗后均升高(P<0.05)。(2)组间比较:造模后,分别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模灸组痛阈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模灸组痛阈仍降低(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模灸组痛阈明显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疼痛模型造模成功,且模灸组治疗后大鼠痛阈明显提高,即治疗有效。3、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结果:P2X3受体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模灸组的平均荧光密度值均提高(P<0.05);但与模型组相比,模灸组的平均荧光密度值明显降低(P<0.05),其结果提示大鼠造模后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明显增多,艾灸治疗后可抑制其表达。SP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平均荧光密度值提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灸组的平均荧光密度值下降(P<0.05)’,以上结果提示造模后可促进SP的表达增多,艾灸治疗后可抑制其表达。合成图像示,在脊髓背角中,P2X3受体与SP的共表达在空白组较少,在模型组数目最多,模灸组数目次之。结论:1、艾灸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疼痛过程中有明显的镇痛作用。2、从大鼠的脊髓水平P2X3受体及SP变化参与疼痛的发展过程,在艾灸治疗后,两者的表达都明显被抑制;考虑艾灸可能通过干预P2X3受体及SP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3、在艾灸治疗炎症疼痛过程中,P2X3受体可能通过降低SP调节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参与外周到脊髓的信息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