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建立及跑步锻炼对其行为学作用的研究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相关行为学改变,以及跑步锻炼干预对其相应行为学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跑步锻炼的抗抑郁效应,为后续跑步锻炼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方法:本课题选择常见抑郁症动物模型,在模型建立前先应用糖水偏好实验及旷场实验对空白对照组和抑郁症模型组大鼠进行糖水偏好情况及自主活动能力的筛查,然后抑郁模型组的SD大鼠给予连续7周的不可预见性应激,应用糖水偏好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分别对其快感缺失及焦虑行为进行评估,随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抑郁对照组和抑郁跑步锻炼组,对抑郁跑步锻炼组大鼠给与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应用糖水偏好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三组大鼠相应的行为学改变进行评估。结果: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开始前,空白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的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中的各项指标(包括旷场内活动总路程,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以及平均速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7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显著性下降(p<0.05),在高价十字迷宫实验中,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大鼠入开闭的次数占总入臂次数的百分比及开闭停留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显著性减少(p<0.05);而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抑郁大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著性增加(p<0.05),同样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抑郁跑步锻炼组大鼠进入开臂的次数百分比及其在开臂内停留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性高于抑郁对照组(p<0.05)。结论:1.连续7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不仅使模型大鼠出现快感缺失的抑郁样行为学改变,同时还伴随有焦虑样行为改变,提示抑郁症动物模型建立成功。2.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快感缺失症状,还能有效改善抑郁模型大鼠伴随的焦虑样行为。第二部分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内神经元及新生神经元改变及跑步锻炼对其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各亚区内成熟神经元及齿状回内新生神经元的改变,以及跑步锻炼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海马神经元及新生神经元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在跑步锻炼抗抑郁作用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对抑郁模型组的SD大鼠给予连续7周的不可预见性应激,然后应用糖水偏好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分别对其快感缺失及焦虑行为进行评估,随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抑郁对照组和抑郁跑步锻炼组,对抑郁症跑步锻炼组大鼠给予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从跑步锻炼的第二周开始每日对三组大鼠进行一次10 mg/ml BRDU溶液的腹腔内注射,每只大鼠BRDU注射量为100 mg/kg(大鼠体重),连续注射一周,跑步锻炼结束后再次对三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然后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三组大鼠海马进行染色,并利用体视学方法对三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和CA3区神经元进行精确定量。然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甲酚紫尼氏染色法对三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新生神经元进行染色,并应用体视学方法对三组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数量进行精确定量研究。结果:连续7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和CA3区内神经元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而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数量较空白对照组显著性减少(p<0.05),而6周的跑步锻炼干预后,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总数不仅显著性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且跑步锻炼组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总数较空白对照组也出现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1.抑郁症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和CA3区内神经元数量并无显著性影响。2.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神经元数量显著性减少,这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细胞学机制之一。3.跑步锻炼不仅可以显著增加抑郁症海马新生神经元,而且抑郁跑步锻炼组增加的新生神经元数量甚至显著性高于空白对照组。4.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海马新生神经元改变可能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而跑步锻炼对海马新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其抗抑郁治疗的细胞学机制之一。第三部分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改变及跑步锻炼对其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抑郁症应激大鼠海马各亚区内Olig2+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改变,以及跑步锻炼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各亚区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海马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改变在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作用,及其在跑步锻炼抗抑郁作用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抑郁模型组的SD大鼠给予连续7周的不可预见性应激,再次应用糖水偏好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分别对其快感缺失及焦虑行为进行评估,随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抑郁对照组和跑步锻炼组,跑步锻炼组大鼠给予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再次对三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三组大鼠海马进行染色,并利用体视学方法分别对三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和CA3区内Olig2+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进行精确定量。结果:连续7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及CA3区Olig2+胶质细胞较空白对照组显著性减少(p<0.05),而两组大鼠大脑海马CA1区内Olig2+胶质细胞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连续7周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后,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及CA3区内NG2+胶质细胞数量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性减少(p<0.05)。而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相较与模型对照组,跑步锻炼组大鼠大脑海马齿状回Olig2+胶质细胞数量显著性增加(p<0.05),但抑郁症跑步锻炼组大鼠海马CA1区及CA3区内并未发现Olig2+细胞数量的显著性改变(p>0.05),而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抑郁症跑步锻炼组大鼠海马齿状回,CA1区及CA3区内均未发现Olig2+细胞数量的显著性改变(p>0.05);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相较与模型对照组,跑步锻炼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NG2+胶质细胞均显著性增加(p<0.05),但海马CA1区及CA3区并未出现NG2+胶质细胞的显著性改变(p>0.05),连续6周的跑步锻炼后,跑步锻炼组大鼠海马CA1区及CA3区内NG2+胶质细胞仍显著性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1.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和CA3区内的Olig2+胶质细胞数量,以及海马齿状回,CA1区和CA3区内的NG2+胶质细胞数量均存在显著性减少,提示海马各亚区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改变可能参与抑郁症发病。2.跑步锻炼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症模型大鼠大脑海马各亚区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在海马各亚区存在区域特异性。3.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改变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治疗机制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