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进程息息相关,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象征,其人间佛教理论,上承佛陀遗绪,下应时代要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研究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从四方面剖析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即从源流上探究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思想渊源,从理论上探析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系,从现实中探析其实践活动,从时代角度探析人间佛教的意义。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其渊源可上溯到印度佛教,印度佛教中《阿含经》和律典是佛教最早结集形成的文献,其中反映的观念和僧团生活,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佛陀关注人间的思想。《増一阿含经》中“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也揭示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中国的文化注重现实的影响,佛教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解脱的印度佛教转变成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唐朝惠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把成佛做祖融于当下现实;宋明以后中国佛教的入世化、人生化、伦理化倾向更加明显,至20世纪初,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的“应用佛教”演至20世纪上半叶太虚的“人生佛教”。20世纪倡导佛教革新成为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先导,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理论内核。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关注人间的传统和康、梁、谭、章以及太虚在20世纪倡导佛教革新运动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而20世纪中国的时代背景最终促使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丰富,既体现传统特色,又具鲜明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其思想体系以佛教无常的世界观、菩萨行的人生观为理论基础,以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目标,以圆融思想、知恩报恩为基本准则。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通过修持大乘菩萨道,达到完善人格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 实践是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灵魂,人间佛教的实践体系涉及到很多领域,最主要的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