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导师完善的“尺肤诊断法”的指导下选取郄门穴,观察并明确针刺该穴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更为简单、危险性低、高效的治疗方案。通过红外热像仪对胃部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变化进行的监测比较,分析针刺郄门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机理,并验证是否能够为浅表性胃炎提供一个简便、快速、无破坏性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依据,也可提供胃部疾病预防和早期发现的指标。借助“尺肤诊断法”、“心胃相关理论”与胃部体表投影区的温度变化,分析和理解针刺郄门穴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希望为临床针刺治疗和认识慢性浅表性胃炎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制定纳入标准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而实验中两组患者的一些临床资料需要保证具有可比性,例如其中的年龄、性别、病程等需要在统计学上确保没有显著性差异。然后将在实验中获得的临床症状和临床治疗效果等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学意义,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91.42%,经χ2PP检验p>0.05,以上有效率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针刺郄门穴的临床意义与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没有明显差别,均有良好效果。(2)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差值经t检验P>0.05,说明试验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在统计学意义上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种针灸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3)胃部体表投影温度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胃部体表投影温度均可得到提高。两组治疗前后的温度差值经t检验P>0.05,显示两组温度变化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结论:(1)针刺郄门穴与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有效,且治疗效果相当。针刺郄门穴较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取穴更少,且为远端取穴、方便安全,便于临床运用推广。(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胃部体表投影区温度普遍偏低,而经过治疗后温度均有所提高,肯定了针刺对胃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为胃部疾病的预防和检查提供一个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后续验证实验也可用远红外热象仪作为本病的诊断和预防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