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集成化、小型化及高效化无线通信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功率放大器和滤波器作为射频前端电路的主要部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整个通信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传统射频前端电路中,功率放大器和滤波器通常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分开设计,两器件间通过一段50Ω互连传输线级联,可实现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处理。二者分开设计的方法一方面使整体电路尺寸增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入两器件间因失配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集成化、小型化及高效化无线通信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功率放大器和滤波器作为射频前端电路的主要部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整个通信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传统射频前端电路中,功率放大器和滤波器通常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分开设计,两器件间通过一段50Ω互连传输线级联,可实现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处理。二者分开设计的方法一方面使整体电路尺寸增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引入两器件间因失配而产生的额外损耗,从而导致整个通信系统性能的下降和制造成本的上升,难以实现当今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为解决上述问题,功率放大器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最多的是将滤波器嵌入至功率放大器的匹配网络中以实现滤波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该方法将滤波器的输入阻抗直接匹配至晶体管的漏极端,可有效避免功率放大器与滤波器级联因失配而产生的额外损耗。此处的滤波器不但具有滤波效果,还可进行阻抗变换。最终所设计的功率放大器兼具信号放大与滤波两种功能。此外,电路整体的集成度也相对较高,符合当今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基于滤波匹配网络设计的功率放大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匹配网络,由枝节负载耦合微带线结构与谐波控制网络组成。枝节负载耦合微带线结构可实现宽带滤波匹配,谐波控制网络可对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阻抗进行调谐以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将所提出的滤波网络匹配至晶体管漏极端,实现了一款带有滤波效果的功率放大器。实测结果显示,在3.3-3.7 GHz工作频段内,饱和输出功率为39.5-41.6 d Bm,漏极效率为59%-72%,增益基本都在10 d B以上。(2)提出了一种带有滤波效果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设计方法。将高效率线性化特性Doherty功放与带通滤波特性相结合,通过滤波功率分配器与滤波后匹配网络来实现其滤波效果。对于功率放大器的输入输出匹配网络,使用步进阻抗匹配法对其进行宽带匹配。实现了一款带有滤波效果的Doherty功率放大器。实测结果显示,在2.3-2.7 GHz工作频段内,饱和输出功率为43.2-44.6 d Bm,此时漏极效率为66.4%-77.6%,当功率回退6 d B时,漏极效率为51%-62%。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都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聚焦某个"核心主题"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又根据不同知识点分解成若干课时逐一教学。这种单元编排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取向,有的教师片面地以为,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开展教学,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自然而然会带来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致使一线教师的教学普遍缺乏战略性思维和整体性、关联性、创造性把握。事实表明,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和技
与乘用车相比客车具有体积大、质量变化大的特点,在行驶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失稳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对于客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大客车生产商的重视。而采用分布式驱动的电动客车因其各个驱动电机响应迅速、控制灵活对车辆的稳定性控制就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客车的横向稳定性控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案。对行驶过程中的车辆进行稳定性分析后得知车辆在行驶时出现失稳主要发生在转向的过程。车
作为精密运动的执行机构,压电致动器具有位移分辨率高、频率响应快以及热变形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微纳制造与精密测量领域。然而,压电致动器固有的迟滞非线性严重影响系统的定位精度。此外,当输入信号的频率增加时,迟滞曲线会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描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围绕压电微动平台展开研究工作,分析压电致动器的奇异迟滞特性,建立相应的模型与补偿器,旨在解决压电致动器的动态迟滞问题,实现压电微动平台的高精度轨迹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作为人脑和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桥梁,在生物医疗、游戏娱乐、教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脑机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电极成为了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焦点。目前以侵入方式为标准可以将神经电极分为植入式和非植入式两种类型,非植入式神经电极主要是对EEG(头皮脑电信号)进行监测记录,这种方式由于无需植入所以手术风险低,但也正因如此,使得无法精确采集到神经元的信
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的核心支承部件,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轴承在各类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国产轴承质量在逐步提升,但在高精度、长寿命、低振动、高可靠性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随着精密磨削和超精密磨削技术在轴承加工领域的普及,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不再是制约轴承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的轴承失效是由润滑失效导致的,因此如何改善轴承润滑状态以减小轴承振动和摩擦,满足各种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