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旅游经济是旅游业发展强弱的主要表现形式。明确区域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及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是制定旅游合作模式的前提与基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盟十国及广西为研究单元,将旅游业格局分成旅游资源格局及旅游经济格局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与建议。首先,在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基础上,确定研究单元旅游资源广度、深度及丰度,并借助Arc GIS10.0的缓冲区分析及核密度分析工具,获取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结论及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其次,明确研究单元旅游GDP总量及人均差异,并借助Geoda空间分析工具获取基于人均旅游GDP的空间分异特征;构建指标体系且借助SPSS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工具获取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及驱动因子,用Arc GIS10.0自然断点分析工具获取旅游经济格局;最后,针对分析结论及不足提出相关合作路径以期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主要结论为:(1)东盟与广西地区国际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占国际级旅游资源比例依次为:5.8%、31.16%、21.02%、0%、15.94%、26.09%、0%、0%;国家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占国际级旅游资源比例依次为:24.74%、3.09%、9.28%、0%、17.53%、42.27%、4.12%、2.06%。旅游资源丰度值差异悬殊,排名依次为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广西、新加坡、柬埔寨、缅甸、老挝、文莱。(2)以首都为缓冲点,旅游资源随点缓冲距离增大呈“U”型分布,其中自然旅游资源随点距离增加呈递增型分布规律,人文旅游资源随点距离增加呈“U”型分布规律。以国界线(省界限)为缓冲线,旅游资源随线缓冲距离增加呈递减型分布,集中分布于0~50km缓冲区内,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均随线缓冲距离增加成递减型分布规律。(3)研究区整体呈“一核一区两带”的格局。其中“一核”即以新加坡、吉隆坡的组成的“人文旅游资源核心区”;“一区”即以曼谷、金边与泰国普吉府(Phuket)、素叻他尼府(Suratthani Province)组成的“海岸带与佛教文化混合旅游资源集聚区”;“两带”即以加里曼丹岛上斯里巴加湾市、菲律宾群岛组成的“海洋旅游资源带”,以广西、河内、万象、泰国北、仰光组成的“民俗风情与边境旅游资源带”。(4)研究区内人均旅游GDP呈集聚分布态势但差异较大,其中Moran散点分析结果中高高(HH)象限为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三国,低低(LL)象限为菲律宾、柬埔寨、广西、越南、老挝、缅甸6国际地区,高低(HL)象限为泰国,低高(LH)象限为印度尼西亚。Lisa集聚分析结果中HH象限(扩散效应区)为新加坡,HL象限(极化效应区)为泰国,LL象限(低速增长区)为广西、缅甸、老挝、柬埔寨,LH象限(过渡区)为印度尼西亚。人均旅游GDP冷点区为广西、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热点区为印度尼西亚与新加坡。整体呈现北冷南热且热冷点区集中连片分布规律。(5)旅游经济综合水平排名依次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广西、柬埔寨、缅甸。综合发展水平较好且特征不一,排名基本与国际旅游竞争力排名一致。(6)旅游接待能力对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服务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次之,资源禀赋影响排名第三,交通可进入性影响最小。(7)旅游经济综合水平呈现南强北弱、沿海强于内陆、同水平集聚的分布规律,具体包括由“西泰国湾旅游经济核心区”、“三大群岛旅游经济滞后带”及“北部低层次发展区”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空间分布格局。(8)针对研究单元旅游业现状及不足,从旅游资源视角、旅游经济视角及产业组织视角进行对策分析,以期助力研究区内旅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