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动物具有集群的习性,动物能够通过集群降低捕食风险、提高采食成效,进而提高个体适合度,但集群同时也会加剧个体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增加个体间的疾病传染风险等。警戒是动物发现捕食者、降低捕食风险,提高生存几率的重要手段。作者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9月,采用样线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数据,研究了新疆天山中部乌鲁木齐河源区北山羊(Capra sibirica)的集群特征与警戒行为。将北山羊群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羊等4个类型,揭示了北山羊不同群类型群大小的月变化模式,以及不同群类型出现频率。分析了群大小、群类型、性别、不同生活史阶段、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对北山羊警戒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与动物集群和警戒行为相关的理论和假说,同时也为北山羊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如下: (1)北山羊集群特征 本研究共观察到北山羊3406群/次,合计38118只/次。北山羊多集小群,其群大小呈右偏态分布,由1-10只个体组成的群数量最多,达到65.50%。但大多数北山羊个体栖息于大群中,小群中(1-10只)的个体仅占28.41%。北山羊年平均群大小为26.01±0.13只,5月最大,7月最小。其中雌幼群在6月达到最大,12月最小;雄性群在9月达到最大,在食物匮乏期保持在较低水平;混合群在5月达到最大,7月最小。混合群群大小(35.26±0.24只)显著高于雄性群(19.837±0.32只)和雌幼群(18.91±0.11只)。从全年来看,雌幼群出现的频率最高(52.64%),其次为混合群(26.92%)、雄性群(12.74%)和独羊(7.7%)。在发情期(11-12月),混合群出现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 (2)集群特征对北山羊警戒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共观察北山羊596群次,群大小为1-59只。北山羊平均警戒时间比例为4.84±0.11%(0-37.67%)。不同生活史阶段北山羊警戒时间比例差异显著(t=20.03,P<0.01),发情期最高,食物匮乏期次之,育幼期和食物丰富期最低。总体而言,雌性个体警戒时间比例高于雄性(t=11.03,P<0.01),发情期除外。群体效应对北山羊警戒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警戒时间比例随群增大而降低(t=-23.95,P<0.01)。不同群类型中的个体警戒时间比例差异显著(t=18.62,P<0.01),混合群中的个体警戒时间比例与雌幼群中个体相似,二者均高于雄性群。北山羊平均警戒频率为3.18±0.07次/10min(0-30次/10min)。不同生活史阶段北山羊警戒频率差异显著(t=16.23,P<0.01),发情期最高,食物匮乏期次之,育幼期和食物丰富期最低。除发情期,其它阶段雌性个体警戒频率均高于雄性。北山羊警戒频率与群大小呈负相关(t=-31.19,P<0.01)。雄性北山羊年龄对其警戒频率具有显著影响,随年龄增长雄羊警戒频率降低(t=-5.09,P<0.05)。不同群类型中的北山羊个体警戒频率差异显著(t=31.54,P<0.05),混合群中个体警戒频率与雌幼群中个体相似,二者均高于雄性群中个体。北山羊平均每次警戒持续时间为7.50±0.12s(0-12s)。不同生活史阶段北山羊平均每次警戒持续时间差异显著(t=19.70,P<0.01),食物丰富期最长,育幼期最短。总体而言,雄性与雌性个体平均每次警戒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t=3.81,P>0.05),发情期雄性高于雌性,育幼期雌性高于雄性。研究表明,捕食风险和生活史是造成北山羊雌雄两性警戒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