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发生频率高、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和危害性强等特点。黄淮海平原作为我国最大的冬小麦种植区,在其关键生育期频繁受到干旱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干旱指数众多,但不同干旱指数的建立对基础数据要求不同,不同干旱指数其对干旱的量化方式不同,并且不同干旱指数的适应性不同。因此选取适合的干旱指数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进行干旱监测并探讨冬小麦关键生长期的干旱发展基本规律对提高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为研究区,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研究了黄淮海平原近35年干旱演变特征,选取典型干旱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进行三个遥感干旱指数的时空敏感性以及适应性分析,并选取最优指数分析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关键生育期干旱时空发生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1981-2015年,各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均表明黄淮海平原具有微弱的干旱化趋势,春旱、冬旱发生较为频繁。1981-2015年这35年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共有23年超过30%的气象站点发生轻度以上的干旱。在1997-2002年间旱情最为严重,干旱发生频率高,干旱等级严重。3、4、5月份黄淮海平原发生干旱的气象站点有增加的趋势,发生干旱的气象站点增速分别为9.8%/10a、0.07%/10a、1.5%/10a。干旱等级有加重趋势,且3月份变化趋势最大达0.24/10a。综合各时间尺度SPEI来看,近十年来,在冬小麦关键生育期3-5月份,2014年干旱较为严重。(2)以2014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为例,三个遥感干旱指数与基于站点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和温度状态指数(TCI)均能对黄淮海冬小麦关键生育期进行干旱监测,且在3、4月份TVDI与SPEI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3、-0.349,拟合度r~2分别为0.28、0.12。在5月份TCI与SPEI相关度最高,r=0.496,r~2=0.24。植被状态指数(VCI)与SPEI的相关度较低,甚至在3月份呈现负相关,r=-0.035,r~2=0.001。在空间上TVDI对于干旱监测敏感性更强,与SPEI干旱监测结果基本一致,TCI在局部地区存在未监测出干旱事件或者过度评价干旱事件的问题,VCI则对干旱事件的敏感性较弱,尤其在研究区的南部地区未监测出干旱事件。(3)以2014年冬小麦关键生育期为例,三个遥感干旱指数与遥感反演的土壤湿度(SM)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黄淮海冬小麦关键生育期3-5月份,三种干旱监测指数与SM的相关度为TVDI>TCI>VCI,TVDI在3-5月份相关系数绝对值均超过了0.544,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空间上,TVDI在4月份未监测出研究区中东部局部地区的干旱,其他地区与SM监测结果基本一致,TCI在3、4月份未监测出研究区中东部地区的干旱事件,5月份过度评价研究区北部边缘地区干旱事件。VCI监测结果则存在大部分地区过湿的现象,整体来讲TVDI在研究区适应性优于TCI、VCI。(4)2001-2017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干旱面积年际变化差异小,干旱发生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发生轻度以上干旱面积在70%-85%之间波动,发生中度以上干旱面积在20%-40%之间波动。2001-2017年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平均干旱等级分布图表明,3月份干旱状况最严重,4月份整体干旱状况减缓但地区差异较大,5月份发生中度干旱地区减少但发生轻度干旱的区域增加,几乎整个研究区都显示干旱。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关键生育期干旱化趋势具有边缘效应,研究区边缘干旱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中东南部干旱化较为集中,研究区中部地区则呈现微弱的湿润化趋势。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在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关键生育期的适应性最强,其次是温度状态指数(TCI),植被状态指数(VCI)适应性最弱。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区干旱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干旱等级以轻度干旱为主。在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干旱化趋势具有边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