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铬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导致大量含铬废水、废渣产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及民众健康。在铬污染废水中,六价铬最难去除,将毒性极强的可溶性六价铬还原为毒性较小的三价铬沉淀是含铬废水处理的关键步骤。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具有还原Cr(Ⅵ)至Cr(Ⅲ)的能力,因而用微生物法治理铬污染已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本研究从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三株铬(Ⅵ)还原菌并对一株新型铬(Ⅵ)还原菌Q5-1进行了除铬研究。经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检测,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间孢囊菌(Intrasporangium),编号为Intrasporangiumsp.Q5-1。Q5-1菌株具有17 mmol/L的铬(Ⅵ)的高抗性,在好氧条件下生长并进行铬(Ⅵ)还原。在Q5-1细胞生长的情况下,对菌株还原铬(Ⅵ)的影响因素如培养基初始pH值、铬(Ⅵ)初始浓度和重复添加的相同浓度的铬(Ⅵ)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5-1菌生长和还原的最适pH均为8.0。在初始浓度为2、3、4、5 mmol/L铬(Ⅵ)的还原中,还原时间随着铬(Ⅵ)浓度的增大而延长。该菌株可以连续添加3次1 mmol/L铬(Ⅵ)并且完全还原。静止状态收集的Q5-1菌体细胞也可以进行铬(Ⅵ)还原。在该条件下,对Q5-1细胞添加不同碳源,检测其铬(Ⅵ)还原能力,其中,醋酸钠是对其还原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种。为了应用菌株Q5-1去除水中的铬(Ⅵ),对菌体细胞进行了4因素3水平的固定化组合正交试验,得到了4%聚乙烯醇,3%海藻酸钠,1.5%活性炭和3%的硅藻土的组合的固定化包埋细胞剂最稳定且还原效果最好,其铬去除效果接近于游离的未包埋细胞。并且固定化细胞与游离细胞相比,具有更稳定,更易于回收利用等特点。该研究为铬(Ⅵ)污染的微生物净化提供了有较大应用潜力的铬还原菌,并且Q5-1铬(Ⅵ)还原机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