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竺可桢在1936—1949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期,适逢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他带领浙大师生西迁,期间他将治校和育人理念化为实践,谱写了浙大辉煌的“文军长征”图景,以其卓越的治校成果使西迁时期的浙大被盛赞为“东方剑桥”。竺可桢高度重视德育,认为德育是“行己立业的指南”,主张“教训合一”“德知并重”,强调德育应培养“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在治校育人工作中,导师制以教授的人格感化来熏陶学生、培育良好德性,是竺可桢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演讲育人以富有特色的演讲风格传递价值观念,是竺可桢德育理念的集中表达和鲜明特色。这些育人实践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赢得了师生赞誉。总体而言,竺可桢德育思想具有规定性的内容、明确的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性的特点。竺可桢的德育理念与实践探索对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培育领导型的人才彰显了超越性的德育培养目标,导师制启示德育取得成效的基础在于“教育者先受教育”,多元化的演讲风格突显直接德育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价值。与历史比较,竺可桢的德育活动描绘了一幅知行合一的生动德育实践图景;与当代联系,寻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同的共同价值、发挥育人合力作用,拓展了育人新思路。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辩证批判的方法研究竺可桢德育思想应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在于他相对忽视了政治教育和个人价值在德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