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指通过编码和加工重塑语言表达内容,用暗喻的手法来加强语言表达,感知体会事物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心理行为。隐喻概念最早源于语言学,最初的隐喻研究只是把隐喻当成一种暗喻的修辞手法,表示用一个事物去比喻另一个事物。后来随着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隐喻的认知领域研究,探究隐喻现象的心理机制及其认知结构。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概念,在道德认知研究中发现存在许多隐喻现象,比如黑白隐喻。人们往往会将“道德”与“白色”、“不道德”与“黑色”联系起来,认为白色象征着道德,黑色象征不道德。为了深入探究道德认知与黑白隐喻的联结特性,本研究采用三个系列实验包括5个小实验,分别从黑白颜色知觉与道德词汇加工的联结、亮度知觉与道德事件判断的联结,以及“黑与不道德”“白与道德”之间的联结强度等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一在道德概念认知的词汇加工层面,探讨黑白颜色知觉与道德词汇加工的联结特性,分为两个子实验。实验1a研究黑白颜色知觉与道德词汇加工的联结,采用词汇判断任务的实验方法。在屏幕中央呈现黑色或者白色的道德词和不道德词,要求被试看到词汇后迅速判断该词汇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假设白色与道德,黑色与不道德之间具有心理联结性,那么当道德词用白色表征,不道德词用黑色表征时将会出现Stroop启动效应,相比于道德词用黑色表征,不道德词用白色表征,被试反应时会更短。实验结果表明,白色道德词和黑色不道德词搭配时,被试反应时最短,白色不道德词和黑色道德词搭配时被试反应时较长,这说明黑白颜色知觉与道德词汇加工之间具有联结性。实验1b研究道德词汇加工与黑白颜色知觉的联结性,采用亮度对比的实验方法,先在屏幕中央呈现出一个色块,然后在屏幕中央随机呈现一个与色块亮度一样的道德词、不道德词或中性词,要求被试判断色块和词汇亮度哪个更亮。假如道德词汇的意义加工会干扰被试的黑白颜色知觉,那么被试会觉得道德词汇比色块亮度亮,不道德词汇比色块亮度暗。实验结果表明,词汇类型效应显著,被试判断道德词汇比色块亮的次数显著高于中性词次数,判断不道德词汇比色块暗的次数显著高于中性词次数,说明道德词汇加工与黑白颜色知觉也具有联结性。研究二在道德事件判断层面,探讨亮度知觉与道德事件判断的联结特性,分为两个子实验。实验2a研究亮度知觉与道德判断的联结性,采用评价道德两难事件的实验方法,分别在明亮环境和黑暗环境中给被试听事先准备好的“道德两难故事”录音,要求被试做出道德等级评定。如果环境亮度知觉会影响道德事件的判断,那么明亮和黑暗环境的知觉会产生相对应的道德判断偏移,明亮环境中被试对道德两难问题的道德评分会高于黑暗环境中。实验结果表明,黑暗环境中被试对道德两难故事评分较低,且与明亮环境中评分差异显著,说明亮度知觉与道德事件判断具有联结性。实验2b研究道德事件加工与亮度知觉的联结性,采用回忆道德相关事件后评价实验室环境的实验方法,要求被试回忆道德相关事件,一半被试写出自己经历过的道德事件,一半被试写出自己经历过的不道德事件,然后填写实验室环境调查表进行评分。如果道德认知对亮度知觉产生干扰作用,那么回忆不道德事件的被试会对实验室亮度做出亮度更暗的评价,回忆道德事件的被试会做实验室做出亮度较亮的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回忆不道德事件的被试对实验室亮度评价更低,且与回忆道德事件被试对实验室评分差异显著。说明道德事件加工与亮度知觉具有联结性。研究三探究在道德词汇概念中“白--好”和“黑--坏”之间的联结强度,采用迫选词汇的实验方法,让被试选择黑色或白色的希腊单词与给定的道德词或不道德词意义是否匹配,记录匹配次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希腊单词为白色时,选择道德词和不道德词的匹配次数差异不显著,希腊单词为黑色时,选择不道德词的匹配次数显著高于道德词。说明“白色”与“道德”、“黑色”与“不道德”两者的联结强度不同,且“黑色”与不道德”联结稳定性高于“白色”与“道德”,联结强度更强。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证实不仅在道德词汇加工层面,道德认知与黑白隐喻具有双向联结特性,且在道德事件判断层面,道德认知与黑白隐喻同样具有双向联结特性,而且“黑—不道德”的联结强度高于“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