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虫病,是一种人体寄生虫病,主要分为两类: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包虫病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阿苯达唑,但其效果差,根治率低,需要长期服药。去氢骆驼蓬碱的药理作用广泛,对包虫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生物利用度低,大剂量使用具有毒副作用。本研究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旨在为包虫病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通过研究其药效学、药动学及体内机制发现该片剂能够提高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实验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去氢骆驼蓬碱的基本理化性质、在体肠吸收动力学及吸收机理。(2)采用粉末直接压片制备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剂,并考察辅料对药物释放度及粘附力的影响,并拟合释药机制。(3)建立大鼠血浆HPLC,考察体内药代动力学。(4)利用小鼠包虫感染模型,考察体内药效学。采用H&E、免疫组化、TUNEL、细胞因子检测对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剂抗包虫体内机制研究。实验结果:(1)去氢骆驼蓬碱在不同波长、不同pH条件下性质均稳定。在25℃条件下,去氢骆驼蓬碱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5.8997g/100mL。(2)去氢骆驼蓬碱在肠道各部位吸收程度不同,其中十二指肠段的累积吸收药量和吸收百分数最大。吸收速率常数按照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顺序依次下降。(3)不同释放介质的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其释放度和粘附力易受到壳聚糖、HPMCK15M、乳糖的显著性影响。(4)去氢骆驼蓬碱片剂的药效学参数如下:普通片:Cmax=201.83±6.64ng/mL,Tmax=1.47±0.45h,AUC0<sup>t=1187.542±70.833ng/mL-1·h;以水为释放介质的黏附片:Cmax=242.32±8.14ng/mL,Tmax=1.5±0.28h,AUC0t=1308±73.348ng/mL-1·h;以先用0.1mol/L盐酸2h后为pH6.8缓冲液为释放介质的黏附片:Cmax=590.67±26.32ng/mL,Tmax=2.2±0.3h,AUC0t=3194.56±124.837ng/mL-1·h。与普通片相比,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能延长在体内的作用时间。(5)与阿苯达唑相比,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的抑囊率提高,为52.13%。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可提高Ki-67蛋白的表达,提高肝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有效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结论:去氢骆驼蓬碱胃肠道黏附片能够起到抗包虫病的作用,并延长了在胃肠道的作用时间,相较于阿苯达唑,能够提高包虫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