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公认的中泰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技术比较研究,探讨中泰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观点及理论特色,探索中泰医学结合提升中风后遗症治疗技术水平的思路及方法。材料与方法:以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清华同方中国博硕士优秀论文全文数据库。PUBMED(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国际期刊全文数据库,TCI-Thai Journal Citation Index Centre(https://tci-thailand.org)、CUIR(https://cuir.car.chula.ac.th)、MULKC(http://mulinet1.li.mahidol.ac.th)泰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工具。以“中风”、“中风后遗症”、“中医”、“泰医”、“针刺”、“推拿”、“泰式按摩”、“泰式草药球按摩”为检索词。以2009年至2019年为检索范围,对以中文及泰文形势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计算机检索,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人工检索筛选录用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以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泰式按摩、泰式草药球按摩建立条目,分别统计各自的辨证分型、治疗原则、施治部位、操作手法、疗效。对中泰医学相关条目概念及内涵进行对照,并进行频次、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文献50篇,泰医文献25篇。2中医常用技术中针灸治疗文献为72%,推拿治疗文献为28%,提示针灸为主要治疗技术;泰医治疗技术中泰式按摩文献为56%,泰式草药球按摩为44%,所以无显著性差异。3辨证施治方法:中医治疗依据诊断,辨证施治,遵循经络辨证施治辩证为主是74%,结合内科联合辨证是20%,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点。泰医治疗没有与中医对照的辨证,相同之处都与“风”有关,风向上/风向下为56%,无说明44%。4操作部位:中医统计结果提示中医治疗技术高度集中在具有辩证施治理论的经穴方面,中医针刺和推拿操作部位共37个,头面部12个,躯干部6个,上肢6个,腹部2个,下肢10个和运动关节。泰医治疗以经络辩证为主的信号点治疗,泰医泰式按摩和泰式草药球按摩操作部位共45个,前头部5个,后头部5个,肩部5个,上肢外侧5个,上肢内侧5个,腹部5个,背部5个,下肢外侧5个和下肢内侧5个。5操作方法:中医推拿最常用的操作手法是拿法﹥揉法﹥按法﹥运动关节﹥点法﹥推法,泰式按摩最常用的操作手法是按法﹥拿法﹥点法﹥揉法﹥推法﹥运动关节。结论:1中泰医学均有辨证方法,相同之处为“风”,泰国医学以“上”、“下”文原则判断,中国医学则注重多元化因素辨证施治。2治疗施治部位:中医治疗是以经络辩证为主的经穴治疗,而泰医治疗是以基线(经络辩证)为主的信号点治疗。泰式按摩按照分区一次操作各个区域的1-5信号点,表现为完成的程序性,没有明显的辨证(对症的差异性)。中医治疗技术具有辨证施治的个性特点。3泰式按摩与中医推拿操作手法方面,中医推拿依据经络、腧穴的病理改变选择推拿手法,手法使用频率均匀;泰式按摩手法操作特点显著,集中在按法、拿法和点法。4中泰传统医学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所以采用中医与泰医结合治疗方法,互相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