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风病是以慢性反复发作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慢性头痛。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不断地对头风病及其辨治规律进行研究,皆以为头风病的病机有二:其一,肝风、郁火、痰浊、瘀血阻滞脑窍;其二,脾胃气血、肝肾精血不足,髓海不荣。治疗方面则集中于祛风、疏肝、活血、化痰、补虚之法的研究。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头风诊断标准及头风证候诊断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头风病的临床研究,但现对头风病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仍相对偏少。 西医方面,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偏头痛与神经血管学说和皮质扩散抑制假说相关,血小板5-HT是上述发病机制中的核心环节,而且影响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等因素对偏头痛发病的作用。紧张性头痛与神经源性因素还是肌源性因素更为相关一直倍受争论,但研究证实血小板5-HT与紧张性头痛的发病关系密切。目前,诸多研究虽已证实血小板5-HT与头风病密切相关,但类似研究仍相对较少,仍缺乏规范化的大样本试验,未见关于5-HT与头风病各证型关系及在各证型证候演变过程中变化的研究。 方法和目的: 1199例头风病患者证候观察:根据1992年《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分为风火候、风痰候、风瘀候、气血两虚候、阳虚寒凝候5组。根据1997年的《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头风病与风、火、痰、瘀、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9种致病因素相关。研究过程中由于入选的阳虚寒凝候患者仅10例,气血两虚候29例,故将阳虚寒凝与气血两虚候归为正虚候1组。阴虚、阳虚因素相关患者较少,暂不研究。本研究主要观察各组间年龄、性别、头痛病程、头痛指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每周发作次数间差异。其次,本研究还比较头风病各证候与各致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2血小板5-羟色胺与头风病各证型关系研究:将入组的其中51位头风病患者及另外9位非头风病患者分为风火候、风痰候、风瘀候、正虚候、对照组5组。对照组共9例,均为发热患者,既往无基础疾病。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进行血小板5-HT检测,旨在探讨血小板5-HT与头风病各证型间关系。 结果: 1.199例头风病患者证候观察 1.1各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头痛指数、每周发作次数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风火候头痛程度与其它证候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风瘀候头痛程度与正虚候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组间头痛程度比较无显著差异; 1.3风痰候头痛持续时间与风火、风瘀候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正虚候头痛持续时间与风火候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组间头痛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1.4风火候与痰、瘀、气虚、血虚因素呈负相关,与郁呈正相关;风痰候与火呈负相关,与瘀、气虚呈正相关;风瘀候与火呈负相关,与痰、血虚呈正相关;正虚候与风、火、郁呈负相关,与痰呈正相关。 2、血小板5-羟色胺与头风病各证型关系研究 2.1各证候血小板5-HT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证候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均数看,各证候间血小板5-HT浓度比较,对照组>正虚>风瘀>风火>风痰,且各证候的平均浓度差较大。 2.2发作期、间歇期血小板5-HT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发作期、间歇期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均数看,对照组、发作期与间隙期比较,对照组>间隙期>发作期,平均浓度差也较大。 结论: 1.头风病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40岁左右,女性多发,各证候中以风火候最为常见。 2.风火候是4个证候中头痛程度最剧烈的,也是发作持续时间最短的;风瘀候头痛程度较正虚候剧烈;风痰候常缠绵难愈,故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长于风火候和风瘀候;正虚候发作持续时间长于风火候。 3.风火候易于与致病因素郁相夹杂致病;风痰候易于与致病因素瘀和气虚相夹杂致病;风瘀候易于与致病因素痰、血虚相夹杂致病;正虚候易于与致病因素痰相夹杂致病。 4.各证候血小板5-HT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证候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从均数看,各证候间血小板5-HT浓度比较,对照组>正虚>风瘀>风火>风痰,且各证候的平均浓度差较大。 5.发作期、间歇期血小板5-HT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发作期、间歇期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均数看,对照组、发作期与间隙期比较,对照组>间隙期>发作期,平均浓度差也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