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相互关系原理为指导,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竞争实践出发,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各领域的竞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社会各领域开展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以及开展竞争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就社会主义竞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考察。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揭示了社会主义竞争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并概括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的主要内容与途径。全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学术背景和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的阐释、研究的主要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设计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一章从历史的视角考察了中西方有关思想家以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竞争的基本观点。通过历史的考察,旨在探寻竞争现象的思想渊源,为社会主义竞争实践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第二章从宏观上提供了全文所依赖的逻辑基点。鉴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排斥竞争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竞争思想,由此确认了竞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合法地位。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竞争产生的诱因,因而必然要求我们顺应人的竞争性特性,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同时,从当今时代特征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使得国际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的发展趋势,因而使得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从国内看,适应时代主题的变化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我们国家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已经逐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实际上确认了竞争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合法地位,这又使得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具有其现实可能性。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竞争具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三章阐明了经济竞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经济竞争的基本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经济竞争就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多个经济主体之间依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围绕有限的经济利益目标而展开的相互争夺与较量的经济活动,它具有竞争主体的多元性、竞争目标的趋利性、竞争评判标准的客观性、竞争手段的受价值规律制约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依然具有商品经济属性,因而必须发挥经济竞争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积极性人格的形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为社会主义经济竞争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基于经济竞争的一般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竞争中还存在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经济竞争必须贯彻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崇尚优势的优胜劣汰原则、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原则、反垄断的自由竞争原则等。惟其如此,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竞争的健康进行。第四章探讨了政治竞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及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竞争的基本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政治竞争是指现代民主政体下民族国家内部公民个人、社会集团合法有序地争夺国家权力或最大限度地影响国家权力的行使,以实现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活动,它具有竞争主体的政治人属性、竞争目标围绕国家权力的争夺性、竞争的性质和手段的和平有序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维系政治权威合法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协调利益矛盾、实现党自身的现代化与永葆党的先进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培养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和能力以及顺应世界民主化潮流与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等等,决定了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竞争;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与实践而形成的思想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而形成的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竞争性民主实践提供的群众基础,以及西方竞争性民主理论与实践提供的现实参照,等等,决定了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竞争的可行性;基于政治竞争的一般要求以及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竞争关键,应遵循党内竞争性民主选举制度先行发展原则与人大代表竞争性选举制度重点建设原则。惟其如此,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竞争的健康进行。第五章阐述了文化竞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及开展社会主义文化竞争的基本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文化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主体在文化领域以其生产的理论成果或创作的艺术作品等精神产品为交流互动手段而展开的以真善美与假恶丑为判断标准的较量和争胜活动,它具有竞争主体的知识分子属性、竞争目标围绕声望而展开的争夺性、竞争手段的相互比较与相互鉴别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元文化长期并存发展的文化格局、文化自身发展的融突规律和主体对文化的选择规律以及以往人们在处理文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等决定了开展文化竞争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双百”方针决定了开展文化竞争的可能性;基于文化发展的一般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规定,要顺利地开展社会主义文化竞争,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以此为基础,还必须认真贯彻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发展的原则,自由、平等、民主原则以及文化系统的开放原则等具体性原则。第六章阐述了社会竞争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竞争的基本依据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为,社会竞争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依照一定的社会规则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相互之间展开的和平较量与争胜活动,它具有竞争主体的社会性、竞争目标围绕较高社会地位的争夺性、竞争手段的和平性等基本特征;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决定了开展社会竞争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竞争机制的认同决定了开展社会竞争又具有可行性;根据社会竞争的一般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价值要求,开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竞争必须遵循社会主体平等竞争原则、社会阶层开放原则、社会竞争规则的公平原则。第七章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竞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认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那就是,随着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竞争与社会和谐二者之间的价值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根据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执政任务,以实现走向竞争的和谐。而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就是要在正确认识竞争与和谐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以竞争为手段的社会动力机制和以和谐为目标的社会平衡机制。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社会成员各竞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提升。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领域竞争实践的考察后,认为,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既然社会存在发生了极大变化,即竞争实践在社会主义社会各领域已经广泛开展起来,那么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中就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唯有如此,才能以此进一步指导其社会主义竞争实践,促进社会主义竞争实践的健康进行。为此,本文在揭示了社会主义竞争观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认为树立社会主义竞争观,主要是培养和树立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合作竞争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