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具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是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物。本研究站在半农半牧地区的角度,以蒙古族居多且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扎赉特旗作为研究对象,去探讨蒙古族农牧民的农具变迁过程。
扎赉特旗蒙古族农牧民农具发展及变迁过程离不开农耕经济在本地区的逐步发展过程。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自然环境,为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天然资源;该旗蒙古族人口逐渐减少,汉族人口逐渐增加以及经济利益等经济因素也是农耕经济发展的另一动因;制度因素是农耕经济发展的推力;尤其是清后期“移民实边”、“拨兵屯田”、“开放蒙荒”等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本旗从游牧经济到半农半牧经济的转变,也加速了蒙古族牧民从游牧到半游牧再到定居从事农耕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农具在本旗的普及、变迁过程。
随着这些生产方式、工具体系在本旗蒙古族群体中不断扎根、变迁,也必然引起了这一地区传统蒙古族经济生活、社会关系、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社会软件”方面的变迁。
虽然本地区的农具绝大部分是从汉族地区直接引入的,其传统农具无论从制造技术、使用方法、形态、种类上都与北方农耕区农具没有两样。但是因长期适应当地气候、土质、地形等自然环境,以及当地作物的种类、耕作栽培技术、农田规模、农民的劳动习惯、农民的生活方式、区际间的交流与传播、社会习俗、农家经济等,也有阔、狭、大、小之分。本旗蒙古族农牧民所使用的农具特点主要为:其一构造简单、粗放型;其二以木质农具居多;其三农具的牵引更适合于牛、马。
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结合马克思历史唯物辩证法展开研究。具体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比较分析等方式深入到该旗的多个嘎查考察,搜集并整理了大量传统农具的实物、图片资料等,对抢救、搜集已经或将要逝去的农具具有实践意义。同时通过探讨农具演变的规律,对当前农具的变革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