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她自己时代的一位杰出的非洲裔美国小说家。同时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她始终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选取创作题材,尤其是对黑人女性的苦难有特殊的洞察力。
从1970年开始,托尼·莫里森共出版了八部作品,从而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87年,她的第五部作品《宠儿》的问世,这部小说使得莫里森获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后所谓的“重建时期”,取材于一个宁愿把自己的孩子杀死也不愿让她再饱受奴役之苦的逃跑奴隶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
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象、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者的热门话题,但是对其作品所体现的哥特式因素却较少关注。本论文以小说《宠儿》为依托,试图对托尼·莫里森作品所体现的哥特式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指出托尼·莫里森通过对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的颠覆与发展,解构了那段白人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并通过补充黑人的声音重建了那段历史。本文通过研究莫里森对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所进行的颠覆和发展,为读者理解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除了引言和结语两部分外,本论文主要有三章。引言首先对托尼·莫里森的生平和她的文学生涯做了简单的介绍,同时对《宠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以小说《宠儿》为依托,分析其蕴涵的哥特式因素,指出托尼·莫里森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地把哥特小说的特征融入自己的小说创作,而是把传统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和美国黑人奴隶的历史现实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一章简单地论述了哥特式小说在故事背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及叙事上的特征。第二章细分为4部分对《宠儿》进行透视和分析,着重探讨莫里森如何对小说《宠儿》在背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进行颠覆与发展。首先,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的虚构性。其次,善恶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以及柔弱不幸的男性和儿童形象塑造的成功彻底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人物塑造善恶两级分化的范式。再次,纯净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浪漫的意象的使用大大削弱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最后,美国非洲裔文学的叙事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的成功结合颠覆了传统哥特小说的叙事模式。第三章分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颠覆和发展哥特因素的意义。对哥特式因素的颠覆与发展成功地帮助作者再现了美国黑人的苦难历史,深化了主题,批判了美国的奴隶制度。最后,本文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