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认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一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的国内市场统一程度却不容乐观。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采取或明或暗的方式封锁市场、限制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基于地区层面存在的地方行政垄断行为造成了市场的人为分割,影响了各种产品、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打破地方行政垄断正成为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行政垄断作为一种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被法学界广泛研究。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视角,选取行政垄断主要形式之一的地方行政垄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的影响、成因与治理问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为导论,借助商务部的调查报告和一个真实的案例,以及一个看似夸张但却严肃的描绘,引出我国地方行政垄断这一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随后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在第2章中,鉴于学术界对行政垄断的概念界说尚未统一,而准确把握行政垄断的概念是研究地方行政垄断的基本逻辑起点,本章首先在梳理各种分歧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对行政垄断的界定,即:行政主体(地方政府、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或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为维护局部利益(本地方利益或本行业利益),凭借行政权力构筑各种壁垒或直接取代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排斥、限制或妨碍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的行为。接着在对行政垄断的分类探讨中分离出作为行政垄断重要形式之一的地方行政垄断。在此基础上针对地方行政垄断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行了描述,可以发现:其多半表现为凭借行政权力实施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措施和歧视性的办法,以阻碍产品与要素的自由流动排斥公平竞争。最后指出地方行政垄断具有与经济性垄断不同的特点,即:主体地位的公共性、行为的强制性和隐蔽性、目的与动机的复杂性等。
第3章分析了由于地方行政垄断的存在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本章主要运用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均衡分析方法,从微观层面谈到宏观层面。首先从地方行政垄断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影响着手进行分析。分析指出:由于地方行政垄断造成了市场的人为分割,市场价格机制受到扭曲,企业生产所需的投入要素和企业产出所需出售的产品都不能充分自由流动,由此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即:不能合理配置资源、不能达到最有效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受到阻碍等。其次,以统一开放的全国大市场为参照系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地区产品市场模型,运用比较静态的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存在地方行政垄断和存在地方行政垄断两种情况下,市场总剩余的变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地方行政垄断导致了市场福利的无谓损失。最后,运用交易成本与分工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考察地方行政垄断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由于地方行政垄断人为提高了各地区间经济往来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区际间的分工程度,导致地方产业分工与协作的低度化,从而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同时还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对由于产业结构趋同而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了直观的说明。
第4章从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变化着手,将地方行政垄断作为内生变量,从制度演进的角度考察它的生成过程。首先,探讨了地方政府独立利益主体逐步确立的历史过程:分权的财税政策改革诱发了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利益;投融资权限的下放增强了地方政府为谋求本地和自身利益而干预经济的能力;国有企业管理权限的下放则形成了政企合一的地方利益集团。接着,从经济权限分配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两个影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制度变量入手,指出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就是经济分权制与行政任命制相结合的制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中央与地方在处于一种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关系中展开利益博弈,而地方政府拥有信息优势,这难免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地方行政垄断禁而不止。再次,从地方政府自身职能转变的滞后谈起,指出现阶段不合理的政绩考评制度会强化政府干预市场且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最后,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同类和不同类地方政府间相互封锁市场的策略行为,研究了地方行政垄断的生成机制。
在本文最后一章,提出了打破行政垄断的对策建议。认为要解决地方行政垄断的问题,任何单项措施、单兵突破,都不可能成功,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一揽子方案,统筹考虑,相互配套,深化改革,逐步消除地方行政垄断赖以存在的体制性因素。这些政策建议包括: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国企改革、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在比较和归纳已有定义的基础上,对行政垄断进行了重新界定。
第二、尝试运用经济学的语言和方法来分析地方行政垄断的资源配置效应和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