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本质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自1885年E.G.Ravenstein发表了关于迁移的论文后,人们开始对人口迁移的动因、规律和影响进行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活跃和稳步发展的,而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而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的,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出现了“回流”的现象。因此,在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城乡二元制度受到挑战的当下,探究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对于政府等有关方面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更好地优化引导劳动力的流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学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许多相当成熟的理论解释和模型。从现实角度来讲,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有很多,如传统部门和非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迁移的成本和收益等等。在我国,虽然由于存在二元户籍制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劳动力流动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上述因素的作用过程受到一定的扭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将展现出来。因此分析各因素是否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劳动力流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社会、经济、政治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劳动力流动,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本文从前人研究成果出发,借鉴了托达罗模型的研究角度,选取我国全国范畴上的变量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第一章主要是回顾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劳动力迁移的研究进展,综合了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各种理论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总结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几次不同时期的劳动力流动浪潮进行介绍,并引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特点和新问题。第三章则重点分析了托达罗模型,概述了模型的提出和修正,重点分析了其在中国的进一步修正和适用性状况。第四章是根据上面的讨论内容,选取了我国全国范畴上的几个主要的剩余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在第三章的决定因素分析框架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对上述论证进行检验,并在对比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第五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预期收入差异确实是引起劳动力流动的最关键因素,虽然实证中其分解出的三个因素——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城镇失业率、第三产业增长率——作用效果不一,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在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方面,政策制定者可选择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此外,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模式、国际劳务市场开拓等要素,虽然由于难以量化没有反映在本文实证模型中,但对于它们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目前我们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