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参体腔细胞是其免疫防御的主要效应细胞。近年来,通过免疫促进剂来激活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提高其免疫力以抵抗疾病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术结合显微形态观察技术对刺参体腔细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化测定的方法对酵母聚糖(ZYM)、脂多糖(LPS)和自行提取的香菇多糖(LNT)粗品三种常见多糖类免疫促进剂及二氢吡啶(DIL)合成类免疫促进剂对刺参幼参体腔液免疫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⑴运用两种形态学方法包括活体细胞直接观察法和瑞氏染色法对刺参体腔细胞进行分类。活体细胞直接观察法依据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将刺参的体腔细胞分为六类,包括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圆形细胞、晶体细胞、变形吞噬细胞和拟淋巴细胞,其中颗粒细胞依据细胞和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瑞氏染色法依据体腔细胞的染色情况,除发现上述六种体腔细胞外,还进一步发现了球形细胞和变核细胞,依据染色情况的不同颗粒细胞可以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同直接观察法对比分析,我们推测小颗粒细胞可能为嗜酸性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可能为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
⑵运用流式细胞术依据细胞的前向角散射光(FSC)和侧向角散射光(FSC)特性的不同对刺参体腔细胞进行分群。FSC和SSC二维图分析发现:刺参的体腔细胞可以分为四个类群,即R1、R2、R3和R4;各类群细胞的组成比例依次为:25.12±20.60%,31.84±12.75%,32.35±13.81%和9.12±6.36%,但各群细胞所占的比例存在很大的波动性。结合组织学分类结果推测R1群细胞可能是拟淋巴细胞和透明细胞,R2群细胞可能主要为变形吞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R3群细胞可能主要为嗜中性粒细胞;R4群细胞可能主要为嗜碱性粒细胞。
⑶不同浓度的免疫促进剂体外孵育刺参幼参体腔液1h后,测定其体腔细胞的组成、吞噬率、死亡率及体腔液中几种免疫相关酶的活力。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ZYM、LNT粗品和DIL三种免疫促进剂均能提高刺参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率,降低其死亡率,同时还能增强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刺参幼参体腔液的免疫活性,但对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起抑制作用。
⑷给刺参幼参投喂含免疫促进剂的饲料3,6,9,12,18和24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体腔细胞的吞噬率和死亡率。结果显示:投喂含一定剂量的ZYM、LNT粗品或DIL任一种免疫促进剂的饲料一段时间后,均能提高刺参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率,降低其死亡率,从而增强了刺参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生存能力。
⑸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剂量的LNT、脂多糖(LPS)和DIL作为饲料添加剂投喂刺参幼参4,8和12d后,其体腔细胞的吞噬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投喂一段时间后,三种免疫促进剂也均能增强刺参幼参体腔细胞的吞噬活性和生存能力。本研究所用三种物质的最适添加剂量分别为:LNT为200~500mg/kg,LPS为50~100mg/150g,DIL为200~300mg/kg,但DIL和LPS的添加剂量还可以在此剂量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更低剂量的探讨。
⑹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用的ZYM、LNT粗品、LPS和DIL四种免疫促进剂在某种程度上均能增强刺参幼参体腔液的免疫活性,且作用效果与时间和剂量有关,但均不表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增强关系。本研究既丰富了棘皮动物免疫的研究资料,同时又为刺参饲料的生产及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