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腰部多裂肌形态、功能的正常,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基础条件。各种原因导致的腰部多裂肌预激活延迟、协调功能障碍、形态损伤,都会严重损害腰椎的稳定性,这与腰痛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刺作为治疗腰痛的方法之一,以其独特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刺治疗骨骼肌损伤已鲜有报道,其机制研究多集中在针刺能够调节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促进损伤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再生、修复等方面,目前尚未见有关于针刺治疗多裂肌损伤的相关报道。本实验,一方面从组织形态学和骨骼肌超微结构方面鉴定、评估大鼠腰多裂肌损伤的模型;另一方面观察、探索电针对腰多裂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及部分机制。研究目的:1.从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方面分析、评估局部肌肉注射局麻药布比卡因溶液,造成大鼠腰多裂肌损伤程度及恢复时程。2.从mTOR和Desmin的定量表达方面观察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局麻药布比卡因溶液所致大鼠多裂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及部分机制。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为280-320g),随机分为:空白组(18只)、模型组(18只)、电针肾俞组(18只)、电针委中组(18只),每组在随机分为4d、7d、14d各三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大鼠。10%水合氯醛(350mg/kg, ip.)麻醉后,将0.5%的布比卡因盐酸盐溶液(BPVC)按100μ1/点注射于模型组、电针肾俞组、电针委中组大鼠双侧L4、5水平(4点)的腰部多裂肌上。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完成后,电针肾俞穴组、电针委中穴组分别进行电针肾俞穴和电针委中穴的治疗。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损伤多裂肌第4d、7d、14d,HE染色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多裂肌mTOR和Desmin在损伤后第4d、7d、14d的表达,比较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模型大鼠损伤后的干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初步探讨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对布比卡因溶液所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修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1.局部肌肉注射0.5%的BPVC溶液可导致大鼠腰部多裂肌损伤。模型组第4d、7d、14d多裂肌组织形态学HE染色和骨骼肌超微结构有明显变化。HE染色可见,模型4d局部多裂肌肌纤维出现坏死、炎细胞浸润、少量巨噬细胞等;透射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以及各带、线排列紊乱、结构崩解、甚至消失;线粒体结构异常,嵴减少、消失等;模型7d、14d组HE染色可见多裂肌增生、修复等,透射电镜下可见肌原纤维各线、带及界限逐渐恢复正常排列,线粒体结构趋向正常,至14d损伤未完全修复。2.局部注射布比卡因可导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这种损伤是可逆的。由各组骨骼肌损伤后超微结构评分可见,第4d模型组的超微结构评分高于与空白组(p<0.01),同期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的超微结构的分低于模型组(p<0.01);第4d、7d、14d电针委中组超微结构评分低于同期的模型组、电针肾俞组(p<0.01);第14d电针肾俞组超微结构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3.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穴对模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mTOR和desmin的影响。模型组第4d多裂肌mTOR的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第7d、14d模型组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4d、7d、14d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mTOR的表达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4d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mTOR的表达无差异(p>0.05);第7d、14d电针委中组mTOR的表达与电针肾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Desmin在第4d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有差异(p<0.05),第7d、14d模型组与空白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肾俞组与模型组在14Desmin的表达有差异(p<0.05):第4d、7d、14d电针委中组与模型组的表达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的表达在第14天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局部注射BPVC溶液可建立大鼠腰多裂肌损伤的动物模型,不同时间点其组织形态学观察有明显变化。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都能够促进骨骼肌组织形态的恢复,电针委中穴较电针肾俞穴作用更明显。2.电针肾俞穴和电针委中穴促进腰多裂肌损伤后再生修复可能与局部多裂肌mTOR、 Desmin表达变化有关。电针肾俞穴、电针委中穴可以提前增加mTOR的表达,促进骨骼肌细胞的增大,改变骨骼肌质量。电针委中穴提前骨骼肌修复期的到来,呈现峰值的变化趋势,电针肾俞穴呈现稳步上升(下降)的趋势;电针委中穴发挥促进骨骼肌损伤后修复作用的时间早、作用突出,电针肾俞穴发挥作用的时间晚于电针委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