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分析非血管化下颌骨植骨后同期种植的骨结合状态,以及下颌骨植骨区(包括种植体区)的血运情况,从而对非血管化植骨后同期种植的骨结合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择6只健康本地杂种犬作为实验对象,适应性饲养1周后,建立非血管化下颌骨植骨同期种植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一侧下颌骨作为实验侧,对侧下颌骨为对照侧。实验动物接受全身麻醉后,使用常规口腔科手术器械沿-侧下颌骨下缘切开软组织后进行矩形截骨,骨块游离后形成3cm×2cm全层骨缺损,15-20分钟后将骨块回植到下颌骨缺损区,在植骨区植入3枚种植体,种植体间距为5mm,止血后分层关闭伤口。对照侧同样位置行切开术植入3枚种植体。术后给予抗生素防止感染,给予正常颗粒饲料及饮用水。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1周、4周、8周、12周经静脉点滴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740-925MBq,3小时后接受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将各时间段双侧下颌骨SPECT/CT融合显像中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放射性计数值和种植区域CT值分别进行比较;12周时处死动物,取下标本后先行大体观察和X线检查,将标本制成带种植体硬组织磨片,分别经亚甲基蓝-碱性品红和甲苯胺蓝染色后,使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100倍视野下进行观察并采图,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以直径0.1mm钢丝作为标尺,进行骨界面组织学、骨结合率及周围骨面积测量分析。最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发生松动、脱落和移位,周围软组织无炎症,双侧下颌骨不同种植区域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和CT值的半定量分析显示所有种植区骨组织结构及血运正常,同时X光片显示种植体与周围骨质接触紧密,周围无低密度区,提示种植体实现骨愈合。2.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可以同时显示实验动物双侧下颌骨和种植体的冠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获取了种植体与下颌骨的三维数据从而反映了种植体的三维位置和种植体骨界面密度,并且在准确解剖定位的基础上反应了各个部位的放射性核素摄取程度即局部血管重建水平。3.1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都明显增高,并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T值小于对照侧;4周时实验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仍旧较高,而对照侧基本接近正常(P<0.05),CT值小于对照侧;8周实验侧和对照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基本与正常骨质相同,CT值小于对照侧;12周时实验侧和对照侧感兴趣区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和CT值均无明显差别(P>0.05)。4.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2周时新生骨、自体移植骨与宿主骨已基本融为一体,种植体界面可见大量与种植体直接接触的编织骨及少量的成骨细胞。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染色下新生骨小梁红染,呈梁状或条索状排列,成骨细胞呈蓝色,散在分布,骨髓腔少见;甲苯胺蓝染色下可见深蓝色新骨呈条索状排列,与旧骨部分界限不清,散在成骨细胞。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实验侧下颌骨种植体骨结合率均数为82.33%,周围骨面积为76.63%;对照侧下颌骨种植体骨结合率均数为86.61%,周围骨面积为78.89%;采用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侧和对照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合适的手术状态下非血管化下颌骨植骨后同期种植可以获得较高的种植成功率;2.将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检查引入到种植预后的判定方法中,可以早期反映种植区血运及种植体骨界面生长情况,同时可以提供种植体和下颌骨的三维信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 SPECT/CT同机融合图像检查和带种植体硬组织磨片组织学检查结合可以准确评价种植体骨界面的状态;4.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结合在带种植体硬组织磨片组织学检查上可以直观的显示骨的矿化程度和分化状态,从而准确判定骨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