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初叶,现代艺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1922年布列东宣读的《超现实主义宣言》备受关注。当时的超现实主义者相信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深处隐藏着人的本质,只要摆脱理性、道德、美学等外界因素的约束,人的本质就能显现出来。所以,超现实主义者们深入研究了梦境、潜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超现实主义绘画基于精神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其创作不拘于客观理性的约束,以“非理性”来寻求客观本质的绘画理念受到众多艺术家的青睐。超现实主义作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西方甚至世界艺术影响力颇深。超现实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是正处于战火连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都沉浸在战火的带来的伤痛之中,整个社会厌倦战争、悲观厌世,人们渴望逃脱回避这种苦难,于是艺术家对现实从最初的冷漠开始转而描绘梦境和幻像,试图用非理性的画面破除旧秩序创建新秩序。这与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文艺界的思想不蒙而合,此时的中国艺术家只是想创造一个用超现实主义和社会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想现实的“境界”。所以在85思潮之后,超现实主义绘画逐渐在中国艺术界兴起。笔者拟通过分析当代中国超现实主义绘画图式,对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的解读,联系创作者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当下的价值观,梳理超现实主义绘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并归纳其原因。希望本文能有利于中国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多角度探索,从而能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超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当代的发展变化,这对当下中国油画语言的多元化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分析:首先,梳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论,探寻中国超现实主义兴起的背景。其次,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时空设置的主观性、色彩表现的自我性和图像符号的指向性,通过研究它们的理论意义,结合国外超现实主义名家作品,探究国内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图式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再次,通过研究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思想理论来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三个主要主题——幻想与梦境、隐喻和情感的诉求,分析国外名家画作,结合中国当代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来探究其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及其心理过程。最后,归纳总结全文,试图从其创作者的个性中找到共性,分析研究其创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及当时相关的艺术思潮,说明超现实主义在中国产生必然性及其图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