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脑小血管病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155浓度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30例住院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均符合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根据颅脑MRI影像检查表现分为三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为单发组8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为多发同时合并有脑白质病变组22例。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者,并有颅脑MRI检查无异常发现者30例。颅脑MRI检查的诊断符合以下具体标准:(1)腔隙性脑梗死:MRI显示在脑基底节区、脑半卵圆中心、脑干等部位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形状为类圆形、椭圆形或裂隙状的,边界清晰,最大直径不超过20mm。(2)脑白质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为高信号的点状或片状异常病灶,位于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等脑的深部髓质部位,病灶的边界模糊,直径多>5mm。(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颅脑MRI检查同时具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和脑白质病变病灶。取三组血清样本同样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各组血清micro RNA155浓度水平进行测定,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中microRNA155相对浓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单发病灶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多发腔梗伴有脑白质病变组比较,就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三组间血清microRNA155相对浓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血清中microRNA155浓度水平变化与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与对照组(6.27±0.84)相比,单发腔隙性脑梗死组(11.51±1.72)、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组(15.83±1.26)血清microRNA155浓度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发腔隙性脑梗死组(11.51±1.72)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组间血清microRNA155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血清micro RNA155水平与影像学病灶增多呈正相关(r=0.527,P<0.05)。
结论:(1)脑小血管病变患者血清micro RNA155浓度水平升高,可能是脑缺血时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2)这种与micro RNA155浓度密切相关的自我保护机制,其强度与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呈正相关。
方法:选择30例住院的脑小血管病患者,均符合制定的诊断标准,并根据颅脑MRI影像检查表现分为三组,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为单发组8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为多发同时合并有脑白质病变组22例。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者,并有颅脑MRI检查无异常发现者30例。颅脑MRI检查的诊断符合以下具体标准:(1)腔隙性脑梗死:MRI显示在脑基底节区、脑半卵圆中心、脑干等部位T1WI呈明显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形状为类圆形、椭圆形或裂隙状的,边界清晰,最大直径不超过20mm。(2)脑白质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为高信号的点状或片状异常病灶,位于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等脑的深部髓质部位,病灶的边界模糊,直径多>5mm。(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颅脑MRI检查同时具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和脑白质病变病灶。取三组血清样本同样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各组血清micro RNA155浓度水平进行测定,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中microRNA155相对浓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单发病灶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多发腔梗伴有脑白质病变组比较,就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三组间血清microRNA155相对浓度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血清中microRNA155浓度水平变化与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与对照组(6.27±0.84)相比,单发腔隙性脑梗死组(11.51±1.72)、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组(15.83±1.26)血清microRNA155浓度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发腔隙性脑梗死组(11.51±1.72)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组间血清microRNA155水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血清micro RNA155水平与影像学病灶增多呈正相关(r=0.527,P<0.05)。
结论:(1)脑小血管病变患者血清micro RNA155浓度水平升高,可能是脑缺血时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2)这种与micro RNA155浓度密切相关的自我保护机制,其强度与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