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胆论治”针灸组与西药组的随机对照,以颈动脉彩超、血脂为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干预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网络招募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MS3.2软件包将28例研究对象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心胆论治”针灸组(针灸组)26例和西药治疗组(西药组)13例。
针灸组:
穴位:
双侧内关、阳陵泉、人迎、心俞,百会、印堂、引气归元(上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定位参照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
操作:
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人迎穴采用针刺治疗,针具选用0.30×25mm毫针。人迎穴针刺须避开颈动脉,定位准确,一步到位,不做提插捻转,可观察到毫针随颈动脉搏动而摆动。其余穴位常规针刺提插捻转得气,不行特殊手法。针刺完毕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配合调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出针后分别对两侧人迎穴单独按压2分钟。
引气归元、四花穴采用精灸治疗。以棉签蘸取少许万花油轻轻涂抹于穴位皮肤局部,然后将2mm×3mm(底径×高度)的圆柱形艾炷粘贴其上,用线香从顶端点燃,待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移去,更换另一艾炷,每穴施灸2壮。
心俞、胆俞穴采用皮内针治疗。皮内针留针3天,嘱患者之后自行取下。
西药组:
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
疗程:
两组疗程均为12周。针灸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一致,2次治疗间隔72小时以上,要求至少完成80%治疗次数。
评价时点及指标:
疗效评价周期为12周,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2周)共2次。颈动脉彩超为主要评价指标,血脂为次要评价指标,相关指标包括:内-中膜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灰阶中位值(GSM)、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此外,对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做一分析,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斑块治疗前后性质、长度、厚度。
数据统计:
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不同选取适合的统计方法。对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不满足正态性分布,故组间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内比较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差异a=0.05。
结果:
1.基线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是否吸烟、IMT种类(正常或增厚)进行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组间比较,年龄、身高、体重、BMI、纳入时收缩压、纳入时舒张压、IMT、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GSM、TG、TC、LDL-C、HDL-C、Lp(a)等计量资料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除外HDL-C,两组治疗前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
2.IMT及IMT类型(即正常或异常)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双侧IMT,左侧IMT,右侧IMT分别为P=0.000,P=0.007,P=0.014);针灸组IMT类型,西药组IMT类型,西药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IMT与右侧IMT,治疗前后左侧IMT差值与右侧IM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左侧IMT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针灸组优于西药组;右侧IMT差值,平均IM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左侧IMT类型、右侧IMT类型、IMT异常人群恢复正常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Crouse斑块积分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及西药组治疗前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00,P=0.022,P=0.042),西药组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治疗前各自左侧Crouse斑块积分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前后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左侧改善优于右侧,西药组治疗前后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斑块体积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总斑块体积、左侧斑块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前后右侧斑块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7,P=0.011,P=0.031);针灸组右侧斑块体积、西药组总斑块体积、西药组右侧斑块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斑块体积与右侧斑块体积,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与右侧斑块体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针灸组优于西药组,总斑块体积差值及右侧斑块体积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GSM
组内比较:针灸组及西药组治疗前后平均GSM(双侧均值)、左侧GSM、右侧GS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双侧GSM、左侧GSM、右侧GSM分别为P=0.009,P=0.016,P=0.018;西药组双侧GSM、左侧GSM、右侧GSM分别为P=0.001,P=0.003,P=0.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斑块体积与右侧斑块体积,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与右侧斑块体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双侧GSM差值、左侧GSM差值、右侧GSM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各项血脂指标(TG、TC、HDL-C、LDL-C、Lp(a))
西药组治疗前后TG、T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1,P=0.253,P=0.109);西药组治疗前后HDL-C、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TC差值、LDL-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03),TG差值、Lp(a)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故不作HDL-C差值差异比较。
7.斑块情况(性质、长度、厚度)
将两组治疗前斑块分别汇总,共计78个斑块,记录并比较各斑块性质、长度、厚度,其中针灸组软斑21个,混合斑24个,硬斑4个;药物组软斑5个,混合斑13个,硬斑11个。
组内比较: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两侧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故将斑块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及硬斑组三组,对这三组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不同的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斑块长度及斑块厚度各自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
7.1软斑组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度及厚度分别为(P=0.000,P=0.000);西药组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2混合斑组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混合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度及厚度分别为(P=0.010,P=0.006);西药组治疗前后混合斑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混合斑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混合斑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故不作混合斑厚度差值差异比较。
结论:
1.“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和西药方案均可有效改善痰湿质CAS患者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GSM,“心胆论治”针灸方案还可有效改善IMT,针灸方案在改善CAS彩超评价指标方面优于西药方案,西药方案在改善血脂方面优于针灸方案;
2.“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对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程度比右侧更佳,对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程度比西药方案更佳;
3.“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和西药方案均可有效改善包含脂质核心的斑块。
以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心胆论治”针灸组与西药组的随机对照,以颈动脉彩超、血脂为评价指标,客观评价“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干预痰湿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网络招募的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MS3.2软件包将28例研究对象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心胆论治”针灸组(针灸组)26例和西药治疗组(西药组)13例。
针灸组:
穴位:
双侧内关、阳陵泉、人迎、心俞,百会、印堂、引气归元(上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双侧膈俞、胆俞)。定位参照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灸学》。
操作:
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人迎穴采用针刺治疗,针具选用0.30×25mm毫针。人迎穴针刺须避开颈动脉,定位准确,一步到位,不做提插捻转,可观察到毫针随颈动脉搏动而摆动。其余穴位常规针刺提插捻转得气,不行特殊手法。针刺完毕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配合调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出针后分别对两侧人迎穴单独按压2分钟。
引气归元、四花穴采用精灸治疗。以棉签蘸取少许万花油轻轻涂抹于穴位皮肤局部,然后将2mm×3mm(底径×高度)的圆柱形艾炷粘贴其上,用线香从顶端点燃,待其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移去,更换另一艾炷,每穴施灸2壮。
心俞、胆俞穴采用皮内针治疗。皮内针留针3天,嘱患者之后自行取下。
西药组:
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
疗程:
两组疗程均为12周。针灸组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一致,2次治疗间隔72小时以上,要求至少完成80%治疗次数。
评价时点及指标:
疗效评价周期为12周,评价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2周)共2次。颈动脉彩超为主要评价指标,血脂为次要评价指标,相关指标包括:内-中膜厚度(IMT)、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灰阶中位值(GSM)、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此外,对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做一分析,对比两组不同类型斑块治疗前后性质、长度、厚度。
数据统计:
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不同选取适合的统计方法。对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不满足正态性分布,故组间比较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内比较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差异a=0.05。
结果:
1.基线情况: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是否吸烟、IMT种类(正常或增厚)进行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组间比较,年龄、身高、体重、BMI、纳入时收缩压、纳入时舒张压、IMT、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GSM、TG、TC、LDL-C、HDL-C、Lp(a)等计量资料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除外HDL-C,两组治疗前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
2.IMT及IMT类型(即正常或异常)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双侧IMT,左侧IMT,右侧IMT分别为P=0.000,P=0.007,P=0.014);针灸组IMT类型,西药组IMT类型,西药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IMT与右侧IMT,治疗前后左侧IMT差值与右侧IM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左侧IMT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针灸组优于西药组;右侧IMT差值,平均IM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左侧IMT类型、右侧IMT类型、IMT异常人群恢复正常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Crouse斑块积分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及西药组治疗前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00,P=0.022,P=0.042),西药组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治疗前各自左侧Crouse斑块积分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前后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左侧改善优于右侧,西药组治疗前后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与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总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左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右侧Crouse斑块积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斑块体积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总斑块体积、左侧斑块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前后右侧斑块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7,P=0.011,P=0.031);针灸组右侧斑块体积、西药组总斑块体积、西药组右侧斑块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斑块体积与右侧斑块体积,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与右侧斑块体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针灸组优于西药组,总斑块体积差值及右侧斑块体积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GSM
组内比较:针灸组及西药组治疗前后平均GSM(双侧均值)、左侧GSM、右侧GS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灸组双侧GSM、左侧GSM、右侧GSM分别为P=0.009,P=0.016,P=0.018;西药组双侧GSM、左侧GSM、右侧GSM分别为P=0.001,P=0.003,P=0.005)。
针灸组及西药组各自治疗前左侧斑块体积与右侧斑块体积,治疗前后左侧斑块体积差值与右侧斑块体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双侧GSM差值、左侧GSM差值、右侧GSM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各项血脂指标(TG、TC、HDL-C、LDL-C、Lp(a))
西药组治疗前后TG、TC、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1,P=0.253,P=0.109);西药组治疗前后HDL-C、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前后TG、TC、HDL-C、LDL-C、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TC差值、LDL-C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P=0.003),TG差值、Lp(a)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故不作HDL-C差值差异比较。
7.斑块情况(性质、长度、厚度)
将两组治疗前斑块分别汇总,共计78个斑块,记录并比较各斑块性质、长度、厚度,其中针灸组软斑21个,混合斑24个,硬斑4个;药物组软斑5个,混合斑13个,硬斑11个。
组内比较:两组各自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两侧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故将斑块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及硬斑组三组,对这三组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不同的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的斑块长度及斑块厚度各自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
7.1软斑组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度及厚度分别为(P=0.000,P=0.000);西药组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软斑长度及厚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2混合斑组
组内比较:针灸组治疗前后混合斑长度及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度及厚度分别为(P=0.010,P=0.006);西药组治疗前后混合斑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混合斑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混合斑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故不作混合斑厚度差值差异比较。
结论:
1.“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和西药方案均可有效改善痰湿质CAS患者Crouse斑块积分、斑块体积、GSM,“心胆论治”针灸方案还可有效改善IMT,针灸方案在改善CAS彩超评价指标方面优于西药方案,西药方案在改善血脂方面优于针灸方案;
2.“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对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程度比右侧更佳,对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程度比西药方案更佳;
3.“心胆论治”针灸方案和西药方案均可有效改善包含脂质核心的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