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大学宿舍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行为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舍热环境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大学宿舍属于居住建筑,但是在人均使用面积,单位面积散热量,使用规律特征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住宅。同时,学生宿舍安装空调设备的较少,室内热环境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宿舍人体热舒适状况与人体的热适应行为均不同于普通住宅。而现有的人体热舒适和热适应行为研究中针对宿舍建筑的较少。因此本文开展了宿舍建筑的热舒适现场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西安某大学宿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分析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行为的季节性规律。研究发现各个季节人体的热感觉、热中性温度、可接受温度范围等均存在差别,春夏秋冬四季的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86℃、26.54℃、25.12℃、16.5℃;而且春夏秋冬四季的期望温度分别为:23.54℃、23.97℃、24.95℃、22.95℃。此外不同季节学生的热适应行为应用及其着装水平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相同的室内操作温度下,夏季风扇的应用率要明显高于春季,且秋季开门窗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冬季。此外四个季节中门窗、风扇和窗帘的应用比率也明显高于其它热适应行为的应用比率,也就是说与个人调节相比,人们更喜欢采用技术调节来改善自身的热舒适状况。其次,本文对热适应行为的应用与室内外环境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中的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室内外温度为驱动因素,建立了西安地区的热适应行为规律模型。结果表明,除窗帘的使用外,各热适应行为的应用与室内外温度的相关性最高,而与室内外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很弱,此外不同地区其热适应行为规律模型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分析人体热适应行为对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中性温度预测模型。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生宿舍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行为,期望对我国高校宿舍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我国自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开始至今,在开发、保护、更新过程中出现了各个层次的问题,由最开始单纯的保护策略研究发展到动态保护研究和现今的整体聚落保护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争
近年来,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楼的建设愈加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作为教学科研楼中的主要行为,越来越需要依靠团队的合作。以往个人的研究模式已经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物质资料的满足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文化旅游的热潮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中村改
学位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在世界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大量城市工业废弃用地,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些废弃地中有许多因为曾为该座城
地坑窑院建筑是从黄土塬上的穴居演变而来的特殊建筑类型,具有冬暖夏凉,建造成本低等优点。由于柏社村地坑窑院建筑历史久远,年久失修,具有采光不良、通风不畅等缺点,随着经
近年来,在科教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大多省份都在规划建设新大学校园,以成都为例,新建高校校区就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重
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最能体现出当时的规划思想和技术。城市选址和营建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历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一直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大部分小城镇由于过度的开发导致城镇风貌趋向雷同,城内不见山水。城镇固有特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新特色的塑造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