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舍热环境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大学宿舍属于居住建筑,但是在人均使用面积,单位面积散热量,使用规律特征等方面均不同于普通住宅。同时,学生宿舍安装空调设备的较少,室内热环境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宿舍人体热舒适状况与人体的热适应行为均不同于普通住宅。而现有的人体热舒适和热适应行为研究中针对宿舍建筑的较少。因此本文开展了宿舍建筑的热舒适现场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本文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在西安某大学宿舍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分析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行为的季节性规律。研究发现各个季节人体的热感觉、热中性温度、可接受温度范围等均存在差别,春夏秋冬四季的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2.86℃、26.54℃、25.12℃、16.5℃;而且春夏秋冬四季的期望温度分别为:23.54℃、23.97℃、24.95℃、22.95℃。此外不同季节学生的热适应行为应用及其着装水平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相同的室内操作温度下,夏季风扇的应用率要明显高于春季,且秋季开门窗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冬季。此外四个季节中门窗、风扇和窗帘的应用比率也明显高于其它热适应行为的应用比率,也就是说与个人调节相比,人们更喜欢采用技术调节来改善自身的热舒适状况。其次,本文对热适应行为的应用与室内外环境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中的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室内外温度为驱动因素,建立了西安地区的热适应行为规律模型。结果表明,除窗帘的使用外,各热适应行为的应用与室内外温度的相关性最高,而与室内外相对湿度和风速相关性很弱,此外不同地区其热适应行为规律模型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分析人体热适应行为对室内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中性温度预测模型。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生宿舍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行为,期望对我国高校宿舍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