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麦田土壤碳氮库变化及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llm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进行,试验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37°49′N,117°50′E)。试验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供试品种,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连续三年旋耕秸秆不还田(RT)、连续三年旋耕秸杆还田(RS)、连续两年旋耕秸秆还田,第三年深耕秸杆还田处理(RS/DS)三个耕作方式以及225kg N hm-2(N225,推荐施氮量)、165kgN hm-2(0.7×N225,N165,减氮处理)、300kgN hm-2(1.3×N225,N300,目前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共3个施氮处理,用以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土壤碳氮库变化及产量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2011-2014生长季,秸秆还田均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尤其是在N225和N165条件下,RS秸秆还田方式比RT秸秆还田方式三个生长季分别增长了5.17%、12.48%和15.27%。在2013-2014生长季,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RS/DS和RS两种秸秆处理方式下的各项施肥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RT处理。
  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N300≈N225>N165,2013-2014生长季,N225水平下,RS/DS处理冬小麦产量达到7.85t hm-2和RS处理冬小麦产量达到7.51t hm-2,冬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N165水平。N225条件下,长期旋耕秸秆不还田小麦产量三个生长季下降了7%。2013-2014生长季,RS/DS比其他秸秆还田方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三个施氮水平下分别高4.56%、8.07%和4.52%。
  施氮量对冬小麦亩穗数影响表现为N300>N225≈N165,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收获期的穗粒数。不同施氮水平也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在N225水平下,2011-2012生长季,RT秸秆还田方式下,表现为N300>N225>N165,但是在2012-2013生长季和2013-2014生长季,均表现为N225>N300>N165,RS和RS/DS模式下,三个生长季冬小麦千粒重显著高于RT耕作方式。
  施氮量显著影响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不同施氮量水平下各处理收获指数差异显著,同一施氮量水平下,处理间无明显差异。花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N300>N225>N165,收获指数则表现为N300<N225<N165。随着连续旋耕,干物质积累有下降的趋势。2013-2014生长季,RS和RS/DS干物质总量分别为17.50thm-2和18.53thm-2,均显著高于RT耕作方式。
  2、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与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在4个土层均降低土壤容重,平均分别为9.32%、7.01%、4.68%与3.95%。各耕作处理土壤容重在各土层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在0-10cm土层,土壤容重表现为RT>RS/DS>RS;而在10-20cm、20-30cm与3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则表现为RT>RS>RS/DS。与RT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0-10cm、10-20cm、20-30cm与30-40cm土壤固相比例,显著提高土壤液相比例。RS和RS/DS处理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液相比例,降低固相比例,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施氮量对土壤三相比偏离值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三相比偏离值,4个土层平均分别降低34.96%、20.03%、36.89%与46.26%。RS与RS/DS处理GSSI显著高于RT处理,4个土层分别平均提高3.09%、1.13%、1.63%、4.75%及2.18%、4.23%、3.71%、5.17%。此外,GSSI变化对施氮量无显著响应。
  土壤大团聚体比例随土层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4个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均显著高于RT,平均分别为34.96%、20.03%、36.89%与46.26%。各耕作处理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同趋势。在0-1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均表现为RS>RS/DS>RT;而在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则表现为RS/DS>RS>RT。
  RS与RS/DS处理提高了>1mm粒级土壤团聚体量比例,显著降低了0.5-0.25mm粒级团聚体质量比例。秸秆还田处理(RS、RS/DS)显著提高4个土层MWD和GMD,分别平均为2.62%、26.51%、26.77%、18.28%与0.98%、22.74%、25.59%、17.61%,说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10cm、10-20cm、20-30cm与3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0-10cm土层,MWD和GMD值在RS处理下显著高于其在RS/DS处理中的表现,分别平均提高2.18与1.65个百分点;在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MWD和GMD在各耕作处理之间则表现为RS/DS>RS>RT,RS/DS处理在4个土层均具有较高的MWD和GMD值,能更好地维护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3、土壤碳氮含量及其团聚体分布
  在0-10cm土层,SOC含量表现为RS>RS/DS>RT,在10-20cm、20-30cm及30-40cm,SOC含量均表现为RS/DS>RS>RT,且耕作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秸秆还田显著提高4个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各耕作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同趋势,在0-10cm土层,各施氮水平下均表现为RS>RS/DS>RT,各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在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表现为RS/DS>RS>RT。
  在0-10cm土层,RS与RS/DS处理显著高于RT处理,且RS与RS/D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RT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C/N在10-20与20-30cm土层增幅较大,RS与RS/DS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30-40cm土层,各施氮水平下土壤碳氮比均表现为RS/DS>RS>RT。
  大团聚体有机碳在不同土层与处理的积累分布与土壤总有机碳一致,且各耕作处理间差异显著。在0-10cm各耕作处理表现为RS>RS/DS>RT;但在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则表现为RS/DS>RS>RT。
  施氮量显著影响土壤大团聚体氮储量。各土层均表现为N300>N225>N165,且各施氮量之间差异显著。在0-10cm土层,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大团聚体氮储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7-0.25mm粒级团聚体氮储量的增加。但在10-20cm、20-30cm及30-40cm土层,则主要依赖于7-0.5mm粒级团聚体氮储量的增加。
  与RT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容量,且施氮量越高增幅越小,三个施氮量下平均分别提高0.95t hm-2、1.46t hm-2与0.86t hm-2。RT处理在3个施氮量下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库;RS处理在3个施氮量下均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库。RS/DS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库。
  在0-10cm土层,秸秆还田方式与氮肥均对土壤总氮库容量影响显著。与RT处理相比,RS与RS/D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氮库容量;在10-20cm土层,氮库容量对氮肥响应显著。与N165相比,N225与N300分别平均提高氮库容量达4.53%与7.28%。在20-30cm土层,与RT处理相比,RS与RS/D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氮库容量。
  在0-10cm土层,耕作措施和氮肥用量显著影响土壤氮库容量的变化。在N225与N165条件下,RT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氮库容量。在10-20cm土层,RT处理在N225与N165条件下显著降低土壤氮库容量;在N300条件下,RT处理氮库容量显著增加。RS与RS/DS处理在N165条件下均降低土壤氮库容量,在N225与N300条件下,RS与RS/DS均显著提高土壤氮库容量。在20-30cm及30--40cm土层,RT处理在N225与N165条件下显著降低土壤氮库容量;在N225与N300条件下,RS/DS均显著提高土壤氮库容量;RS在N225条件下,土壤氮库容量基本保持平衡
  4、产量比较分析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且以N225条件下增幅最大。与RS相比,RS/DS处理进一步提高籽粒产量,N165产量增幅显著高于N225与N300。
  在0-10cm土层,RS与RS/D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RS处理SOC变化量显著高于RS/DS处理。N165条件下各分组SOC变化量显著高于N225与N300。在10-20、20-30与30-40cm土层,RS/DS处理SOC变化量显著高于RS处理。施氮量对各分组有机碳变化量无显著影响
  在0-10cm土层,RS与RS/D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其中,RS处理N变化量显著高于RS/DS处理。施氮量对各分组N变化量均无显著影响;在10-40cm土层,N变化量以RS/DS-RT分组最高;每增产1t hm-2,0-10cm土壤养分变异度明显高于10-20cm、20-30cm及30-40cm。
其他文献
甘薯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肥在调控甘薯生长发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表明,适量增施钾肥可以提高单薯重和单株结薯数,显著增加块根产量。对于钾肥促进甘薯块根形成,提高单株结薯数的研究尚少。为探明增施钾肥促进甘薯块根形成的生理机制,本试验以结薯数差异显著的食用型甘薯品种红香蕉(HXJ)和北京553(BJ553)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0g·m-2(K0)、12g·m-2(K12
学位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纤维是纺织工业最重要的天然原料。棉纤维突变体是研究棉纤维分化发育的分子机理及遗传的优良材料。LiSd极短纤维突变体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在转Bt.Cry1A基因育种的(20R37×5A41)F2代群体中发现的1个新的自然突变体,该突变体叶片和短绒表现正常,但是纤维极短(6-7mm),经过连续多代自交发现,其纤维表型遗传稳定。本研究以LiSd为材料,对其开展了遗传、等位
学位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CO2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并释放O2的生化过程,是植物碳同化和生物量积累的重要途径。光合作用根据碳同化途径不同主要分为C3、C4和景天酸代谢(CAM)三种类型,其中,C4植物具有CO2同化速率高,光呼吸弱等优点,在高温、干旱等逆境条件下,其生物产量显著高于C3植物。  在C4植物,如玉米中,光合作用需要通过花环结构的两种细胞:叶肉细胞(MC)和维管束鞘细胞(B
学位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遗传育种的基础,是对棉花品种进行遗传转化改良的重要技术环节,又是生命研究的一个重要模型。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体细胞向胚胎发生途径转变的发育重建过程,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类似合子胚发育的独特现象,而且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可以在离体条件下人为控制,是最完全的细胞全能性表达的一种方式,是细胞全能性的有力证据和经典示例。  生长素诱导体细
学位
国产沉香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含有树脂的木材,在传统中药中被归为行气药,具有行气止痛之效(陈宏降等,2011)。沉香的主要活性成分有两类,色酮类化合物及倍半萜。其中色酮类化合物是沉香的最重要的特征成分,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如抗过敏和神经保护等。然而,由于色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发现得较少,且具有结构的独特
学位
玉米在粮食生产、饲料供给、能源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随着玉米需求量的增大、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农村劳动力稀缺,使得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而当前机械化收获是玉米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面对的首要问题是玉米生理成熟后期籽粒脱水速率慢,籽粒含水量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育种家们培育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脱水快)的玉米新品种。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田间调查得出:玉米苞叶
学位
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不合理施用氮肥造成了氮素大量损失、环境污染加重、氮肥利用效率降低等突出问题。土壤微生物在地球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驱动着地球化学的进程而且对维持地球上作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有着很大的贡献。本研究在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平台上监测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和NH3、N2O排放规律及其损失量的影响,以探讨减少黄淮
学位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良小麦品质成为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色泽是小麦面粉以及面片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而面条作为中国北方的主食之一,其弹性、拉伸性、口感等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小麦色泽及面条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对小麦品质改良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205份中国冬麦区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90k小麦SNP基
学位
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活力的种子抗逆性强,苗强苗壮,产量潜力高,而低活力的种子在逆境条件下出苗不整齐甚至不出苗,对产量影响大。因此,揭示种子活力差异的机理在指导高活力种子生产加工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玉米果穗不同部位种子活力存在差异,表现为中部种子活力最高,上部种子活力最低。通过RNA-seq分析,发现与上部种子相比,中部种
学位
优质高产是鲜食型甘薯生产的主要目标。鲜食型甘薯不但具有良好的风味品质,而且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近年来我国鲜食型甘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提高块根产量、改善块根品质对于促进鲜食型甘薯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种植密度一定的条件下,平均单株结薯数和平均单薯重将共同决定块根产量。块根外观品质主要包括薯块的大小、形状、薯皮光滑度等,薯块较小、纺锤形、薯皮光滑的薯块最受消费者欢迎、价格最高;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