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N+离子束紫外复合诱变及桔霉素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真子菌纲,散子囊菌目,红曲菌科,红曲菌属[1]。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着色,腐乳发酵,酿酒和中医等。日本学者首先发现洛伐他汀这种次级代谢产物可以入药,但另一种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却是一种真菌毒素,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本实验以N+离子束为诱变剂,以实验室保藏的红曲霉菌株M14为出发菌株,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的含量,获得高产洛伐他汀菌株M50-2。  以通过N+离子束诱变筛选出的高产洛伐他汀红曲霉菌株M50-2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低桔霉素产量菌株。将出发菌株置于30W紫外灯下30 cm处分别照射30、60、90、120、150 s后,对所得诱变菌株进行液态发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中的荧光检测(λex=331 nm,λem=500 nm)和紫外检测(λ=238 nm)测定发酵产物中的桔霉素和洛伐他汀的含量。根据测定的桔霉素含量和生长情况筛选出低产桔霉素高产洛伐他汀菌株,然后再设计相关实验来验证其遗传稳定性,最后设计相关实验来优化液态发酵所需的培养基配方和其他外部条件,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得到最优的液态发酵条件。实验结果如下:  1、对红曲霉M14进行N+离子束诱变,注入剂量分别为78×1013 N+/cm2、130×1013 N+/cm2、182×1013 N+/cm2、234×1013 N+/cm2。测定诱变菌株发酵产物中洛伐他汀产量,获得高产洛伐他汀菌株M50-2。  2、对红曲霉M50-2进行紫外诱变,通过30W紫外灯下30 cm处分别照射30、60、90、120、150 s。基于诱变菌株正突变率和致死率得到最佳诱变剂量120s。  3、基于桔霉素含量和生长情况,诱变菌株M120-1被筛选出,其桔霉素含量为2.15 mg/L,相对于出发菌株降低了96.6%,而洛伐他汀产量为0.338mg/ml,相对于出发菌株仅降低了16.5%。对其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继代培养12代桔霉素和洛伐他汀产量稳定。  4、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优化液态发酵实验得到M120-1低产桔霉素高产产洛伐他汀的最优发酵条件为甘油5%、玉米浆2%、NaNO31%、CH3COONa1%、甲硫氨酸0.5%、KH2PO40.2%、MgSO4·7H2O0.2%。pH为4,温度32℃、转速为160r/min,发酵时间8天。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的引进及改造进展,并对ABB工艺进行了技术分析与评价,指出该塔改造需要注意的气相聚合与焦化物夹带两大难点. 总结了汽油分馏塔引进
目前,菊芋作为功能性食品,新的生物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课题旨于利用海水进行作物灌溉,利用滩涂资源进行农业开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应用价值。 本实验材料选用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