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疾病,可通过摄入感染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 spiralis)属肉类引起的。旋毛虫具有广泛的流行性,可造成人类和动物疾病。该病的流行,不但对畜牧业、肉食品业以及外贸出口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健康,因而旋毛虫检验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肉食品卫生检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能够防止染色体末端融合、降解和重组的特殊核蛋白复合体。端粒酶(Telomerase)则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组成,能够延长端粒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目前,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寄生虫的端粒和端粒酶为切入点,进而分离端粒酶相关蛋白并针对该蛋白设计药物或疫苗无疑为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思路。本研究以T.spiralis为研究对象,将提取的T.spiralis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PstⅠ进行酶切消化,选取﹥1.3kb的片段与pUC18载体进行粘端连接,成功构建了富含端粒序列文库,进一步通过Southern杂交和酶切筛选阳性克隆,确定了T.spiralis端粒DNA重复序列为5’-TTAGGC-3’;根据已登录GenBank其他线虫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使用cDNA末端扩增技术(RACE),成功克隆T.spiralis端粒酶TERT基因,序列全长为3788bp,其中3603bp的ORF编码1201个氨基酸,同时含有38bp的5’UTR和129bp 3’UTR以及多聚腺苷酸尾。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表明该基因包含TERT家族的主要特征性基序;采用改进的TRAP法检测了T.spiralis肌幼虫期、成虫期和新生幼虫期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成虫期和新生幼虫期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肌幼虫期无端粒酶活性;采用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不同时期虫体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参碱在浓度为0.5mg/mL、1.0mg/mL时,对T.spiralis不同时期虫体端粒酶活性均未抑制;苦参碱在浓度为2.0mg/mL、4.0mg/mL时,对T.spiralis肌幼虫端粒酶活性无抑制作用,对T.spiralis成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T.spiralis新生幼虫有轻微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索旋毛虫端粒形成、端粒酶活性调控、基因表达和变异、细胞周期调节等机制并针对端粒结合蛋白设计特异的抗线虫靶向药物预防和治疗旋毛虫病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