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族是诞生于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少数民族。其基因源自于西亚的阿拉伯半岛,而身体却成长于汉文化的土壤,这种独特的生成方式塑造了回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也形成了回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宗教性,由于受到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回族文化处处体现出伊斯兰教深刻的宗教特质。黑格尔认为,艺术到了最高的阶段是与宗教有所联系的,而且宗教会利用艺术来表达它的宗教真理,使人们有更深的体会。在伊斯兰教逐渐中国化的过程当中,回族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应运而生,完美的诠释着世界两大文化融合的奇迹。舞蹈、音乐、建筑、文学等都已成绩斐然,其中建筑艺术因兼具实用与美观的特性而显得卓尔不群,在丰富了回族的文化构成的同时,也成为了外界了解回族以及回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回族建筑是回族人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的物质形式,它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回民族形成的历史见证也是回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可以说,对回族建筑的研究,不仅是了解回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探寻伊斯兰文化的一条捷径。作为回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清真寺既是回族建筑艺术的核心,也是回族人的精神象征。它伴随着伊斯兰教的成长,也伴随着每一个回族人的一生,是回族人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归属。因此,清真寺是民族的历史钩沉、民族性格和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回族对外宣传的最佳名片。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因此,本文将回族清真寺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清真寺的具体形式的研究与审美分析,进一步展示回族审美文化。本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部分对以往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作者认为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在回族文化中同时体现,使得回族审美文化研究充满复杂性。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回族审美文化研究在近些年中一直未有太大的突破。基于此,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的意义及拟达成的目标,并对研究所选择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论文的第一章具有导论的性质,首先对回族社会与文化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简要的叙述;通过对回族的宗教与哲学思想的整体性梳理,强调了回族文化的二元结构的特点;最后,讨论了回族清真寺在回族社会文化中的主要功能,这些社会功能与清真寺的美学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陈述了回族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清真寺进行搜集与整理,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再结合文献资料,对唐、宋、元、明、清时期清真寺的特点和实例分别做出介绍。对清真寺的建筑特点的解析,考虑了当时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赋予清真寺的社会功能变化及当时中国建筑风格特点对清真寺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解读。第三章主要以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为研究内容。首先,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功能对清真寺的单体建筑逐一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在宗教美学与空间美学的视角下进行了解析。在对清真寺空间美学意涵的探究中,将清真寺分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并分别进行详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清真寺建筑空间对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第四章主要以清真寺的内部装饰艺术为中心进行研究。对清真寺的装饰色彩、装饰纹样与装饰工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些内部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伊斯兰宗教色彩与阿拉伯异域风格,而且也融合了汉文化艺术的许多特征,这三种艺术趋向的统合成为回族装饰艺术最重要的特点。第三章与第四章以清真寺的建筑形制和装饰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全面立体的考察,探寻回族人的审美心理,进而印证回族人"汉文化为表,伊斯兰文化为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论文结语部分,对全文做出总结,抒发作者对回族清真寺未来的担忧与寄望,并从中探讨回族人的责任意识,希冀回族审美文化日益广泛地被大众认识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