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企业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企业问题的研究方向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两大领域:以研究企业的市场行为规律为主要方向,以及以研究企业本身性质与内部制度安排为主要方向。本文将研究主题放在了对于企业本质以及其异质性的研究上,通过在研究中运用动态非均衡的分析范式将有助于推动企业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且为企业与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长期以来,对于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以静态均衡的分析范式为理论基础,回顾新古典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企业本质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被作为研究市场机制中的一种代表性的“生产函数”,从而使得企业之间无差异的存在,也使得企业理论无法解释企业“超额利润”的存在。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企业的理论地位被提高,但是其研究范式依然采用静态均衡,相较于新古典经济学,只是将完全信息的约束条件进行放松,在将“交易成本”概念引入企业理论后,企业成为市场资源协调机制的替代性组织,企业本质由“生产”转向“契约”,但依然无法解释企业之间利润差异持续存在的问题。归结其以上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范式、假设条件、研究视角的不同以及研究工具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提高企业理论的解释力,首先要采用对于动态的经济系统具有更高的解释力的研究范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以及其主要特性,并以此来研究企业所表现出的异质性,寻找出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变动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战略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对企业本质以及异质性在动态非均衡的研究范式下的探讨具有理论创新性,对企业异质性程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方法论上采用动态非均衡的分析范式,在分析方法上采用了(1)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2)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3)仿真模拟的试验分析。本文作为一项基础理论研究,首先对企业存在形式以及本质观的演进进行了理论以及分析范式的梳理与总结,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资源能力知识理论以及马克思、熊彼特、西蒙与现代奥地利学派等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梳理与总结,发现对于企业本质的认识主要包括“生产”、“协调机制”、“秩序集合”、“知识集合”“实验本质”。形成多种企业本质观的来源在于企业所采用的研究范式、研究视角以及哲学基础的不同。文章中对于主流经济学在研究企业理论所采用的研究范式、哲学基础以及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与扬弃,分析了静态均衡分析范式在面对动态经济系统问题时的局限性。通过对分工理论的梳理与分析,结合巴泽尔的产权理论以及福斯的“实验本质”的企业家“企业”理论,将分工由社会分工与内部分工动态化,从而论证企业组织形式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借鉴在解释具有演化以及复杂性的经济系统上更具有优势的演化经济学的动态非均衡范式,构建本文的企业本质观。文章中将企业视为一种“高效率”的“意义创造系统”。对于企业的存在原因,本文认为企业组织形式相比较于“完全市场”以及“家庭组织”,在面对复杂经济系统的“效率”选择以及“意义”选择时,具有一定的演化优势。所以企业的存在形式,并不是出于主体行为人的“完全理性”的设定,而是在具有“真实不确定性”事项、行为人的“有限理性”、资源的有限性等客观限制条件下,通过行为主体的主动性以及“效率”与“意义”的选择共同作用下的存在。而且企业存在的形式、规模、边界会随着经济系统、制度环境、技术水平等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既具有主体行为人的目的性也具有经济系统的随机性。本文随后在对企业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的关键特征,即企业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在主流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譬如新古典经济学、“哈佛学派”以及新制度经济学都将企业认为成是同质性的,从而在对于企业的超额利润以及企业间利润差异的解释上,使得理论与现实存在冲突。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理论,提高企业理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承认企业之间的异质性是必要的,并且要以此为基础来重新认识企业。李斯特以及埃德温-坎南通过对亚当-斯密的理论的补充,为从知识、能力等方面研究企业异质性提供了基础,西蒙的“有限理性”与奈特的“真实不确定性”以及奥地利学派为研究企业异质性提供了重要的本体论假设。后来的经济学学者,包括彭罗斯、纳尔逊、温特、威特的理论研究,为进行企业异质性的研究奠定了研究方向与方法论的基础。总结以上理论渊源,可以得出企业异质性问题的研究范式,即在“有限理性”,“满意原则”以及“真实不确定性”等的环境设定下,运用动态非均衡的范式进行企业理论研究。对于企业异质性内涵以及成因,现存在的理论主要通过企业资源、知识、能力以及纳尔逊与温特所提出的“惯例”差异来解释,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企业是一个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在成长中所积累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独特的和有价值的;第二,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是非竞争性的;第三,企业核心知识与能力是难以模仿与替代的,既无法通过市场公开定价和获得又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替代行为面临成本约束。在本文看来,从企业知识、能力以及惯例来解释企业异质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理论并没有涉及知识、能力以及惯例的差异化来源以及动态变化的讨论,而是存在一定的先验假设。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具有必然性,而必然性来源于其组成企业的微观个体,微观个体在“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心理机制”以及资源稀缺性等环境背景下,会主动寻求“新奇”行为。主体间新奇行为的产生是主体寻求“适应度”提高的“试错”行为。由于外生以及内生的种种原因的交互影响,个体的“新奇”行为会发生动态变化。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对企业异质性问题进行研究,即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分析。对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分析是探究企业发展、演变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企业异质性程度与企业、产业演化的方向与速度直接关联。本文在区分了企业行为的“事前”与“事后”的时间差异后,利用“行为——结果”的关系构建了包含“真实不确定性”事项影响的“企业——产业”双层级开放式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企业异质性程度的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中,主要探讨了六个关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问题,即(1)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关系(2)产业间“可转移性资源”的流动性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关系(3)企业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程度与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关系(4)产业内企业异质性程度与产业的竞争力大小的关系(5)“真实不确定性”事项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大小对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影响关系(6)“可转移性资源”与“非可转移行资源”在企业行为中影响作用的不同比重与企业异质性程度的关系。通过仿真实验,得到企业异质性程度在不同参数设定下的变动规律,并对其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作为一项基础的理论研究,文章具备如下几点创新:(1)从动态非均衡的研究范式提出企业的本质观;(2)从微观个体层级对企业异质性问题进行了解释;(3)构建在“企业—产业”两层次交互影响下的开放系统内企业异质性程度的测算模型;(4)利用仿真模型深入研究了企业异质性程度问题。鉴于作者的能力限制,文章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1)缺少实证研究;(2)分析较为宽泛,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3)在研究企业异质性程度问题时,仅仅涉及“企业——产业”之间的交互影响,而没有考虑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关系,从而导致本文缺少政策分析以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