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研究对象,以1980、1990、2000、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湿地七种用地类型,通过地学信息图谱模型,将四期研究区矢量数据转化为3km*3km的栅格数据,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栅格及对其所包含的各用地类型进行定量统计,得到以栅格为基本单元的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进而得到1980-1990年、1990-2000年、2000-2010年三期七种用地类型的图谱。探讨七种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与减少的来源与去向,同时分析各用地类型变化的方向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分为耕地、草地、湿地、未利用地、水域、林地、建设用地七种。本研究区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研究区西部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复杂,七种用地类型交错分布。(2)研究区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并且耕地面积增加的区域向研究区的西南方向发展并逐渐变得破碎化,主要来源草地、湿地,耕地面积减少的区域逐渐变少,并且减少区域向研究区中部迁移,其减少去向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其面积增加区域西移,其面积增加来源是耕地、草地、湿地,林地面积减少区域由研究区中部并逐渐变得破碎化并零散地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其面积减少去向主要是耕地、草地;草地属于萎缩型的用地类型,草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未利用地、湿地,草地面积增加的区域一开始向安达、肇东移动而后又迁移回大庆,草地面积减少的区域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大庆市中部、杜蒙南部、泰来南部),已经构成不了明显的草地面积减少的区域,草地面积减少的去向主要是耕地、湿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起伏变化,水域面积增加的来源与减少的去向都是湿地、草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区域逐渐向研究区中部(大庆与安达交界处)移动;水域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杜蒙县,水域面积减少区域逐渐向杜蒙县的中心位置移动;建设用地属于扩张型的用地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区域向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这三个研究区内的主要城市靠拢,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去向主要是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减少的区域向西移动,最后其面积减少的区域几乎消失;未利用地的面积缓慢萎缩,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草地、湿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的区域明显向东移动;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去向主要是草地、湿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区域向东移动;湿地属于萎缩型的用地类型,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及面积减少的去向都是耕地、草地、水域,并且其面积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齐齐哈尔西南部、杜蒙南部、哈尔滨中部,湿地面积增加的区域逐渐向北移动并集中在扎龙湿地附近,湿地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泰来县,湿地面积减少的区域向西发生移动。(3)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剧烈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本研究区自然资源富集,人类对自然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同时“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研究区内部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巨大变化,导致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湿地面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