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环境、经济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是海洋大国,广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日渐频繁的海洋活动加重了海洋负担,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海洋问题,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文章通过引入环境EKC和协调发展机理对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轨迹进行动态刻画;结合可变模糊识别理论和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水平及其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并通过灰色关联模型测算承载力影响因素;最后以河北省为例,进行多目标规划调控,以期为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理论与现实角度,明确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的研究意义;概括承载力和协调性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从理论和实际两个维度对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概念进行完善,为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奠定了内涵与内容。2.借鉴环境EKC机理、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首次尝试将EKC机理引入到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研究,解释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变化可能呈倒“U”型;在机理讨论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基础上,引入“韦伯-费希纳”定理用以科学制定分级标准,为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3.在阐述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方法和优点基础上,对中国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然后从海洋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承载力角度进行分解分析。研究显示:(1)2006-2015年,中国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时序变化趋好;空间上天津、上海、海南承载力较高,河北、广西承载力较低;(2)中国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子系统承载力变化规律分别为相对稳定(2.36-2.48)、“倒U型”和波动上升(3.14-2.49);(3)通过引入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海洋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环境治理、资源丰富度分别影响着海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承载力。4.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海洋复合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研究显示:承载力协调度也呈良性态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海南、山东协调性较高,海南、上海、天津协调发展度较高,其余大部分地区均有待提高。然后以河北省为例,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对海洋复合系统发展进行调控。研究显示协调优先发展模式最能顾及各子系统发展要求,因此应作为优先发展模式。为实现该目标,今后应从控制人口、加大产业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和海洋环境治理投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海洋利用效率,提高海洋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