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多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底丘脑核(STN)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增加,过度兴奋黑质网状部(SNr)和内侧苍白球(GPi)的GABA能神经元,后者进而抑制丘脑相关核团,改变大脑皮质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的功能活动。目前认为这些改变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有实验表明,通过减弱谷氨酸产生的效应如手术毁损GP或高频刺激STN,可以改善PD患者的症状,但手术对定位要求较高,风险较大,因此通过药物减少谷氨酸传入效应成为研究治疗PD的新策略。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是参与产生谷氨酸效应的重要受体之一,在大脑特别是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调节突触传递和细胞的兴奋性。因此,本实验拟观察分析mGluR1α在PD模型的表达改变,探讨mGluR1α在PD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寻找PD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形态学依据。普遍认为环境毒素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鱼藤酮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杀虫剂,能特异性的抑制线粒体复合体I,它极易透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近年来,Sherer等报道了大鼠背部皮下给予小剂量鱼藤酮,大鼠出现了帕金森病的类似症状和病理特征。因此,本实验选用鱼藤酮作为工具药研究环境毒素对机体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拟采用鱼藤酮注射制备PD大鼠模型,观察分析PD大鼠mGluR1α的表达改变,为mGluR1α参与PD的神经生物学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250g左右雄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鱼藤酮组和对照组,鱼藤酮组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剂葵花油)50天,2次/日;对照组注射不含鱼藤酮的溶剂50天。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大鼠脑内mGluR1α的表达及鱼藤酮组大鼠脑内mGluR1α的表达改变;Fluoro-Jade C染色确认鱼藤酮组变性神经元的存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GluR1α在对照组和鱼藤酮组尾壳核的表达及酪氨酸羟化酶(TH)在黑质和尾壳核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1鱼藤酮的毒性作用:开始注射的第一周内大鼠较容易出现行为学改变,如行动减少、弓背屈曲、体重减轻等,此时期死亡率较高。2 mGluR1α免疫组化结果:鱼藤酮组大鼠mGluR1α的免疫反应强度降低。鱼藤酮组大鼠黑质网状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部位的mGluR1α免疫反应染色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2.98%、5.16%和3.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鱼藤酮组大鼠尾壳核、扣带皮质、外侧苍白球和内侧苍白球mGluR1α免疫反应染色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69%、3.11%、6.37%和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鱼藤酮组大鼠伏核壳部、伏核核心部mGluR1α免疫反应染色灰度值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16%、1.93%,鱼藤酮组海马CA1区灰度值比对照组降低了1.7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 Fluoro-Jade C染色结果:黑质致密部有许多绿色荧光标记的胞体和突起,且细胞胞体较小,而网状部没有绿色荧光。4 Western blo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组各指标与β-actin条带相对光密度比值明显降低。鱼藤酮组mGluR1α与β-actin条带相对光密度值的比值在尾壳核为0.74±0.20,比对照组减少了61.10%,鱼藤酮组TH与β-actin条带相对光密度值的比值在黑质和尾壳核分别为2.00±0.78,2.18±0.26,比对照组减少了51.76%和35.97% (P<0.05)。结论:1鱼藤酮改变大鼠脑内mGluR1α的表达,主要表现在黑质网状部和内侧苍白球mGluR1α表达的减少。2鱼藤酮引起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广泛性变性,造成黑质、尾壳核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显著降低。3鱼藤酮可引起尾壳核、苍白球的少量神经元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