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别字问题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在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错别字问题显得更为严重。这既与学生未及时掌握生字有关,也受汉字“返生率”的影响。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即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桃花潭学校为研究地点,通过实地调查了解该地区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减少错别字的可行性策略。全文共分六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现阶段对错别字问题以及小学错别字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借助文献分析法,从“错字”、“别字”、“错别字”三个名词出发,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确立本文中错别字的范畴是指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在字形或语用上异于规范字的汉字,并从“错字”与“别字”两个方面对错别字进行类别划分。第二章先调查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通过摘录归类,分析概括其特征。即:学生写错字的概率远小于写别字。错别字按类型而言,出现频率的高低分别是整字类、笔画类、部件类。再对师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桃花潭地区师生均重视错别字问题,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第三章是对桃花潭乡镇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归因分析。从汉字自身特点、师生以及当地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发现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自身缺乏科学的习字态度与习惯,而且家庭教育的缺失、专业师资的匮乏、当地方言与新媒体的碰撞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语言文字环境。第四章基于学校教育是学生接触规范汉字的主要途径,分别从学校角度和教师教学角度提出纠正学生错别字的教学策略。学校方面,探索在立足农村实际教育生态环境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与实施的措施。语文科任教师方面,在识字写字教学环节可以利用语境进行同音字教学、利用字理字源进行形近字教学、利用童谣游戏等方式进行笔画较多或字形较复杂的教学,促进学生准确记字写字。并通过行动研究,从教学评价角度出发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验活动。探索通过教师及时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写规范字意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形成班级书法氛围和非正式群体,在过程性评价中减少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问题。结语部分总结与反思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问题的研究历程与相关发现,指出教师通过大量工作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同时,仍需寻求多方教育力量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