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题背景中国的“三农问题”举世瞩目。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大国的粮食安全、9亿农民的小康、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课题,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国际社会也有着深远影响。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城市化将农村过多的人口转移出去。至于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最有效地将人口转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目前依然众说纷纭。实践中,一些地方在兴建小城镇,一些地方在撤并小城镇,与此同时,大中城市也在重重束缚下各自为战地发展。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国家战略上的不明晰,不但使城市化的潜力得不到充分的释放,而且导致了惊人的浪费。
二、研究方法与逻辑架构本文试图从财政的角度探讨城市化战略中的规模选择问题。全文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并借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家收支函数,力求将不同选择带来的利弊得失弄清楚。
逻辑上,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开始,简单论证了城市化的现实意义(第一章),接着介绍了城市化有关的概念、原理和国内对城市化规模选择的种种争论(第二章)。在整理各种不同意见的时候发现,财政上的顾虑可能是影响政府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三章是长期财政分析,探讨在排除制度因素和短期利益干扰的情况下,要素空间布局的最佳形式。第四章讨论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属于较优的选择,在实践中却没有被愉快地接受。第五章是城市化规模选择的结论和有关政策建议。
三、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的基本观点如下:
1、产业性质和耕地限制决定了中国农业难以承担8、9亿人口。多年来,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由于总想在城乡二元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变化来缩小城乡差距,结果屡屡不能如愿。把农村作为主要蓄水池,既不是防止“城市病”的合适思路,也不是维护城市就业的积极办法。相反,提高城市化水平,不但对国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总体上是有利的,而且对发展城市经济也是有利的。
2、城市化规模选择的各种意见其实可以归结为大中小三条道路。大城市主导论中,以主张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意见最具代表性。它不仅内在地包含了以大城市为主的意思,而且强调了城市间功能上的分工和互补,兼顾了城市生产效率、生态效果和生活质量,是一个能够同时很好地容纳中小城市发展的框架。限制大城市、以中等城市主导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弊病很明显。中等城市发展观认为城市病是大城市的“专利”、高科技产业可以成为中等城市的产业依托、发展中等城市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均衡布局。这三条理由都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小城镇战略是唯一一种付诸实践的战略,也是一种理论上经济成本、生态成本最高的战略。其之所以能够付诸实施,主要是因为发展小城镇面临的压力最小。小城镇战略的探索成本也最低一一因为小,错了也容易纠正。这两点都是渐进式改革非常倚重的经验。
3、第三产业应该成为今后阶段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产业因素。在不久的将来,第三产业将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容纳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的集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其发展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4、从长期财政的角度来看,组团式城市群战略比小城镇战略更有利于三大产业的发展,从而更有利于国家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同样服从规模经济原理,在假设制度变迁费用为零的约束条件下,国家支出函数中几项主体性支出都将因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得到节约。对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财政顾虑,在长期中是没有必要的。
5、压力来自于短期。组团式城市群战略要求比较彻底地变革现有一些基本经济和社会管理制度;而且由于极大地改变了人口版图,导致政府支出水平和支出责任也发生重大变化。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实施这一战略的难度。相比之下,政府在实施小城镇战略中采取渐进式制度变迁办法和近乎无标准的城镇建设方式,社会压力和财政压力确实都要小得多。问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并不能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一战略的资源环境代价非常高昂。
本文的结论:综合长期利弊和短期得失,发展组团式城市群是占优的规模选择。通过加快市场化改革、开征社会保障税和建立中央统筹的基本社会保障模式、营造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可以有效地减轻人口大规模流动在短期内造成的社会和财政压力。
四、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不多,如果说有,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城市化规模选择的财政得失应该算一条吧。区分长短期,在长期分析中排除制度因素,在短期分析中集中讨论制度因素,自我感觉比较清晰地揭示了城市化规模选择的合理方向与现实困扰。
本文的不足之处很多。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国际比较。德国的小城镇据说十分发达,不但小规模分散集聚了大多数人口和主要工业能力,而且生产效率很高,生态也保护得非常好。这个案例是对本文的严峻挑战。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笔者无法深究德国小城镇成功的原因,因此干脆在正文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但粗浅地看,德国的情况或许和长三角、珠三角的情况类似吧。较小的地域面积、大城市便捷的辐射、很高的人口和经济密度,不就是一个国家版的组团式城市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