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桡骨颈骨折在儿童的损伤中并不是很常见,在儿童所有骨折数量中约1%左右,在儿童肘部骨折中占5%~10%,发病的年龄通常介于4岁~14岁,以Salter-HarrisII型骨骺损伤居多。因为儿童桡骨颈骨折常常是由间接暴力引起,可同时伴有血管或神经损伤,或者合并有尺骨鹰嘴、肱骨干骺端的骨折,而肘部的解剖又比较复杂,处理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当,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桡骨头缺血坏死及骨骺早闭、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它的治疗还是比较棘手的。对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骨折成角<30度、移位<2mm,在任何年龄的儿童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对于成角>60度的桡骨颈骨折,则在任何年龄都不能接受,均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桡骨头成角在30度~60度的桡骨颈骨折的治疗,存在很大的争议,年龄越小,塑形能力越强、可接受的骨折处的成角越大,这是多数学者公认的。对于多大年龄的桡骨颈骨折患儿可以接受多大的成角,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根据桡骨颈骨折的损伤程度,治疗的方法也是比较多样的,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Metaizeau治疗法、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法(percutaneous Kirschner’s wire leverage,PKWL)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目前比较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还是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这样可以尽量保护桡骨头的血供,并减低损伤骨间后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PIN)的可能性。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取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经皮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桡骨颈骨折的病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差异,探讨何种内固定方式效果更佳,为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建议。方法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矫形外科收治的桡骨颈骨折的病例,共计27例,分别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以及经皮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将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即克氏针内固定组,有15人;B组即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组,有12人,进行回顾性研究。两组病例术后均行高分子夹板外固定。A组在术后4周再次复查X线平片,B组因为术后有弹性髓内钉留置桡骨内,比A组早一周复查X线平片,显示桡骨颈骨折处有骨痂形成,门诊给予拆除高分子夹板,开始指导患儿及家属行患肢前臂及肘部的功能锻炼。两组病例在术后4周、术后8周、术后12周和术后6个月门诊复查,以后每6个月门诊复查一次。记录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每次复查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以手术用时、术后有无神经损伤表现为指标,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效果做出评估;以术后半年门诊复查时,通过量角器测量肘关节的活动范围(ROM)作为临床评估标准,以X线平片作为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愈合的情况,并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Leung、Peterson运动范围结果分级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病例随访时间10个月~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术后系列X线平片显示27例患儿的骨折均愈合良好。两组病例都没有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其中A组患者有1例出现伸拇无力、2例出现针尾激惹征象,B组患者伸拇无力和针尾激惹征象各有1例。伸拇无力的患者给予营养神经治疗两周,术后第8周随访时恢复正常;对于出现针尾激惹征象的患者,待取出了内固定以后,症状得到缓解,后恢复较好,两组患者无长期并发症发生。A组手术用时为28.67±6.83分钟,B组手术用时为38.83±5.12分钟,A组较B组手术用时短(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病例术前的MEPS评分分别为25.0±7.07、24.17±7.36,两组数据相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在术后4周、术后8周的ME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4周和术后8周B组的MEPS评分均高于A组(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病例在术后12周和术后6个月的MEPS评分都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相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eung、Peterson运动范围结果分级,A组优12例、良2例、可1例、差0例,B组优为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A组优良率为93.33%,B组优良率为91.67%,两组优良率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经皮撬拨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的桡骨颈骨折,都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对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是纠正骨折成角和移位的关键操作,与弹性髓内钉内固定相比较,我们更加推荐使用克氏针内固定,损伤更小,同样可以防止骨折处二次移位,手术没有切口,更加美观,同时避免了取出内固定的二次手术,花费更少。无论何种手术方式术中都需要仔细操作,避免多次旋转和撬拨复位,减少对骺板、血管及神经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