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进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破解劳动力市场中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困境提供了思路。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之一,具备承担教育责任的能力,其社会职能应该得到有效的发挥。但目前已有研究常常围绕校企合作中院校层面进行探讨,对企业参与的认识长期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外部政策环境对企业也仅是导向性影响,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高职教育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真实的参与现状,才是破解当前校企合作中众多难题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深刻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背景的基础上,详细界定相关概念,并结合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产学合作理论对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进行理论阐述。 本研究对江苏省三市的32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障碍、路径、成效以及评估体系五个角度进行现状调查,同时通过对合作院校的了解和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分析,结合产学合作等理论总结出目前江苏省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意愿度低、动力不足、层次浅、收益少和评估难的五个方面原因,分别是:政策设计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参与动机单一、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有待探索、企业参与的成效难以保证以及缺少对合作质量进行全面监督的评估机构。 最后,结合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分别从战略层、战术层和操作层破解企业、院校和政府在合作开展中的“集体尴尬”,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三大主体提出建议,分别是:战略层上形成政企校“三位一体”以助推企业的战略地位,战术层上建立合作共赢的“三重螺旋”式伙伴关系,操作层上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完善供应链微观管理,真正做到发挥各个环节和每个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同时借鉴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和美国“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建议进行支撑,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更积极、更顺畅、更有效的合作参与,以形成“过程共建、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极大实现院校、企业和政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