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规模上看,全国妇联2013年报告指出,全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另外,从问题严重性上来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面临着学业、安全、行为、道德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研究热点中的热点。而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必然是其与生存环境交互的结果,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生存环境对其心理健康的支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试图探究异化了的生存环境是如何降低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这一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以孤独感量表(CLS)、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自编的社会支持来源评定问卷为主要研究工具,对529名来自农村小学和城郊小学的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社会支持的水平与来源状况的分析探究孤独感问题的成因,得出了以下结论:(1)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模式具有低水平、高利用度的特点,并且其社会支持的来源结构具有明显的均衡性;其孤独感体验更为强烈,主观支持缺失是主要原因。(2)留守男童的支持利用度较低影响了其主客观支持的获得、因而孤独感体验严重。(3)低年级留守儿童较弱的社会支持获取能力使其也承受着较高的孤独感体验。(4)城郊小学留守儿童由于边缘化的倾向使其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两方面都面临比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为严重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社会支持策略:(1)从家庭方面来说,首先,要加强亲子交流,增加父母对儿童的可及性,拉近心理距离,提升儿童主观支持水平;其次,要增加教育投入,丰富儿童生活的物质环境,提升客观支持水平;最后,要重视个性养成,培养儿童积极外向的人格,促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支持。(2)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要促进同伴交往,提升同伴关系质量,促进儿童主观支持的获得;其次,教师要关注教育公平,防止留守儿童边缘化,保障其获得应有的客观支持;最后,要加强适应和利用策略教育,鼓励儿童积极利用支持,提升儿童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3)从家校合作方面来说,首先,要加强家长、老师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消解家校隔离现象;其次,教师和学校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家校支持对儿童作用方向和力度,促进家校社会支持合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