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三焦焦膜角度探讨热敏灸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对相关结缔组织的影响及其疗效机理,拟为临床热敏灸治疗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型的制备与评价:20只SPF级KM雌性小鼠,经背部备皮后,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备皮区每日涂抹生理盐水;模型组备皮区每日涂抹42mg咪喹莫特乳膏,连续7d。以直观情况、PASI评分、皮肤组织HE染色评价模型。实验:40只SPF级KM雌性小鼠,经背部备皮后,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根据艾灸前后尾温变化分为非热敏化组(尾温上升<2℃)、热敏灸组(尾温上升≥2℃)。采用咪喹莫特诱导建立银屑病模型,每组造模及治疗时间皆为连续7d。各组治疗后分别取穴位区域、病损区域、胸膜与血清等处结缔组织中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其中,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皮损中CK17、CK19的表达;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形态、穴位筋膜与胸膜组织的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穴位筋膜与胸膜组织中胶原纤维走向与分布,并计算胶原纤维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穴位筋膜和胸膜组织中ERK1/2和p38的表达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穴位筋膜和胸膜组织中p-p38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中IL-6与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通过肉眼观察皮损情况、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PASI评分显示造模成功。2.治疗结果(1)HE染色结果:皮肤:模型组表皮增厚且棘层细胞数量增多,颗粒层变薄,伴角化不全,表皮突延伸,与之相比,热敏灸组可见表皮增厚减轻,且颗粒层变厚,角化不全程度减轻。足三里穴区筋膜与胸膜: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非热敏化组、热敏灸组的成纤维细胞胞核部分由圆形变成椭圆形,在相同单位面积内细胞数量增多,胶原纤维被拉伸呈规律的排列,且热敏灸组变化最为明显。(2)MASSON染色结果:足三里穴区筋膜: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相比,非热敏化组、热敏灸组的胶原纤维数量增加,总体呈向心性排列,即偏向施灸部位的周围,在相同单位面积内,胶原纤维区域面积增多,热敏灸组胶原纤维面积明显高于非热敏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膜: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胶原纤维分布规律与“足三里穴区筋膜”相同;非热敏化组、热敏灸组单位面积内的胶原纤维面积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热敏灸组胶原纤维面积明显高于非热敏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SP法检测结果:皮肤:(1)CK1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表达明显上升,多见于棘层细胞浆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化组和热敏灸组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K19:在棘层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反应带,空白对照组CK19表达明显,与模型组相比,非热敏化组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敏灸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三里穴区筋膜:(1)p38:与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结合,呈棕黄色反应带,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K1/2: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膜:(1)p38:与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结合,呈棕黄色反应带,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ERK1/2: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足三里穴区筋膜: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p-p38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膜:与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相比,热敏灸组p-p38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L-6与TNF-α含量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热敏灸组IL-6与TNF-α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参照文献采用咪喹莫特诱导制得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可基本符合银屑病病理表现。2.热敏灸对银屑病产生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热刺激使筋膜结缔组织及其成分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改变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而激活MAPK信号通路,影响相关蛋白ERK1/2和p38含量变化,参与相关细胞的分化与修复,维持细胞稳态,并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而实现的。3.三焦焦膜为维系人体上下内外的膜系组织,其物质基础可能就是结缔组织,其物质存在形式可能就是遍布全身的筋膜、胸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