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生态学及3S(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RS-remote sensing; 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新技术手段,在森林资源监测、野生动物调查、病虫害预报、林火信息管理、林业专题图编制和森林经营管理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在环境管理和物种保护方面已经开始大量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其中3S技术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在栗子坪保护区开展,并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对调查结果的直接描述,在数据分析探讨的方面不足,缺少对保护区实际建设管理的直接指导作用。而本研究以野外调查为基础,以3S技术为技术主体,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详实可信的结果,并以此来探讨保护区的管理以及珍惜动物的保护措施。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我们对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兽类有大熊猫、豹、云豹、扭角羚及林麝5种,国家重点保护的Ⅰ级鸟类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有小熊猫、黄喉貂等12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5种;在这些保护种类中,有13种已被列入IUCN红皮书,其中属濒危等级(EN)的有大熊猫、豹和小熊猫3种;属易危等级(VU)的有云豹、豺、黑熊、金猫、扭角羚、鬣羚和斑羚7种;属低危等级(LR)的有林麝、猕猴和藏酋猴3种。 (2)通过对栗子坪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分类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景观类型主要可以分为12类,分别为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灌丛、亚高山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湖泊、流石滩、永久冰冻带、农耕地。其中针叶林为栗子坪保护区内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为16620.8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50%;受人类干扰严重的农耕地面积仅为1919.4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8%;景观面积最小的是流石滩,为506.0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05%。保护区内斑块数量最多的是高山灌丛,总共有8538个斑块,其斑块密度达到17.72个/100hm2;斑块数量最少的是永久冰冻带,为252个斑块,其密度仅为0.52个/100hm2。平均斑块面积最大的是永久冰冻带和针叶林,分别为4.13hm2和4.04hm2;最小的是湖泊,为0.24hm2。边缘密度最大的景观类型是针阔混交林,为113.00m/hm2;最小的是流石滩,为6.72m/hm2。平均最邻近距离最小的是针阔混交林,为74.46m;最大的是永久冰冻带,为183.84m。分离度最小的是针叶林,分离度最大的是湖泊。 (3)通过对比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珍稀动物分布的高密度区域和整个保护区的景观指数可知,高密度区域内各类森林的面积比例(针叶林除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都高于整个保护区,而各类森林的评价最近临近距离都小于整个保护区。而相对不适宜于动物生存的农耕地、湖泊、流石滩、永久冻冰带等景观的面积比例、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都呈现出珍稀动物分布高密度区小于整个保护区的现象。 (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如下保护与管理建议:①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应具有针对性,应根据保护动物对环境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保护;②森林景观是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景观,因此,保护好当地的森林资源是保护区最重要的任务和责任;③维持保护区内的景观多样性;④加强保护区基础建设;⑤加强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即珍稀动物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