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采自甘肃榆中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hansfordii)(Ahy1)生物学特性、侵染宿主范围、对寄主侵染力及侵染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获得如下结果:
1.采自甘肃榆中桃蚜上的虫生菌株经安徽农业大学微生物防治省重点实验室初步鉴定为顶孢霉Acremoniumhansfordii。并且该菌无昆虫致病记载。
2.通过8种碳源(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甘露醇、肌醇、甘油、麦芽糖)和6种氮源(蛋白胨、硝酸钠、硝酸钾、氯化铵、硝酸铵、尿素)对顶孢霉菌株(Ahy1)的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研究,证实了葡萄糖、蔗糖、蛋白胨对顶孢霉菌株(Ahy1)菌落的生长和产孢最有利;选用的5种培养基(PDA、淀粉琼脂、查彼氏、萨氏培养基和萨氏蛋黄培养基)中,萨氏培养基(SDAY)和萨氏蛋黄培养基(SEA)培养基最有利于菌落生长和产孢。
3.用“孢子浴”法将顶孢霉菌株(Ahy1)对桃蚜,苜蓿斑蚜、豆无网长管蚜,粘虫,菜青虫五种试虫接种而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对桃蚜的毒力最强,最终累计死亡率为84.07﹪,其次是豆无网长管蚜、苜蓿斑蚜和菜青虫,其最终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50﹪、78.18﹪和73.3﹪,对粘虫的毒力最差,最终累计死亡率仅为63.3﹪。蚜虫的死亡高峰期为第4~5天,粘虫和菜青虫为第6~7天,所获数据很好地拟合了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由模型参数值估计出的顶孢霉对五种试虫的毒力指标的半致死剂量(LD50)中桃蚜的LD50为最小,接种4~5d内的LD50分别为131.23,49.23个孢子/mm2;而粘虫的半致死剂量较大,为¨65.33,493.49个孢子/mm2。
4.本文采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顶孢霉(Ahy1)侵染桃蚜过程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顶孢霉分生孢子首先附着于桃蚜体表,在温湿度适宜(20℃,100﹪)的条件下,20~24h后分生孢子在寄主体表萌发,形成芽管后侵入体内,大约在36h内基本完成。在寄主体内菌体以酵母体的形式进行繁殖,形成菌丝段并产生菌丝穿透体壁,再次产生孢子,重新侵染其它寄主昆虫。
5.通过对顶孢霉菌株(Ahy1)在不同培养时间内酶活性的研究,证明了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分泌规律及活力与毒力变化间的相互关系。顶孢霉菌株(Ahy1)菌株在有底物诱导的情况下,可以分泌产生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明胶和胶念几丁质培养平板上水解圈的平均直径分别为4.56cm和3.37cm)。通过对酶活性测定,表明不同生长时间酶产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第1天最低,分别为9.73U/mL,5.42U/mL;自第2天起产量持续升高,第5天达到高峰,分别为37.5U/mL和31.21U/mL;第6天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开始下降。通过对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水平与菌株对五种试虫的毒力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量与毒力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6.以菜青虫和粘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菌株侵染寄主后血淋巴酚氧化酶活力变化情况以及与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顶孢霉在相同接种剂量(270.28个孢子/mm2左右)下引起的菜青虫和粘虫的死亡率与引起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基本上呈负相关性。随着的顶孢霉入侵,血淋巴PO因不同的寄主,不同的处理以及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未接种的试虫在1-4天内,血淋巴中的PO活性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而接种试虫的血淋巴中PO活性均在在1-3天逐渐升高,第三天时达到最大,至第四天时开始下降。并且粘虫的血淋巴PO活性显著地高于菜青虫的血淋巴PO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