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部分CT引导下兔肺VX2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目的:研究CT引导下CelonLab射频仪治疗兔肺VX2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病理演变,评价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索肺肿瘤的射频治疗参数。材料与方法:采用CT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经皮穿刺的新方法建立兔VX2肺肿瘤模型。实验组27只予以射频治疗,对照组9只不予以任何治疗。两组均于设定时间点行CT扫描,观察影像学表现。实验组18只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随机处死,观察病理演变;其余9只待其自然死亡,评估疗效、计算生存期。对照组9只均待其自然死亡,计算生存期。结果:射频后即刻CT扫描见病灶周围磨玻璃影可伴内部空洞或小空泡。与病理HE染色切片对照发现,术后随访中CT增强扫描无强化不能完全除外肿瘤细胞残留。术后24h大体解剖见病灶由中心向外周形成4条沿能量梯度分布的反应带:中央炭化或蒸发中心(电极穿刺针道),灰白色凝固性坏死带,棕红色出血带,粉红色充血渗出带。术后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炎性反应,4周后基本吸收,最终残留厚壁纤维组织层包绕中央凝固性坏死及少量陈旧性出血。实验组待其自然死亡的9只中,完全缓解率78%。实验组与对照组生存时间分别为38±5.9d与24±3.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8)。射频能量与病灶最大径之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系数的检验P=0.000,直线回归方程为y=-2.337+1.436x。结论:采用CT引导下同轴套管针经皮穿刺法建立兔VX2肺肿瘤模型安全、迅速,短期内成瘤率高。射频消融治疗肺内肿瘤疗效确切,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术后病灶周围存在不同程度炎性反应,4周后基本吸收,疗效评估可以术后1个月为新基线。射频能量与病灶最大径之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第二部分CT引导下肺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前瞻性、单中心临床研究的前期结果目的:研究肺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探讨射频治疗完全消融的相关因素与术后疗效评估标准。材料与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共24位患者,47个病灶行35次射频消融术。所有患者均由多学科讨论认为不适合手术、放疗或化疗,47个病灶均通过穿刺活检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射频治疗后随访6.3±3.1(3-13)月。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和局部疗效,次要终点为局部病灶无进展期(TTLP)、无进展生存期(PFS)。统计射频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与局部疗效,分析射频治疗完全消融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术后疗效评估标准。结果:35次射频治疗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主要并发症如下:气胸11.4%(4/35),胸管引流2.9%(1/35);顽固性气胸伴血胸2.9%(1/35),予以负压引流;胸腔积液5.7%(2/35),胸管引流2.9%(1/35)。47个病灶技术成功率为97.9%(46/47),1个因病灶太小多次穿刺发生气胸而锚定失败。根据修订的RECIST标准,随访至少3个月后,靶病灶完全缓解率为93.6%(44/47)。截至最后一次随访,局部病灶无进展期(TTLP)为6.0±2.9(3-12)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1±2.8(1-12)月。病灶大小、病灶与大血管的位置关系是射频治疗能否完全消融的影响因素,病灶>3cm与病灶靠近大血管者完全消融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术后即刻病灶周围磨玻璃影(GGO)范围为[5,10]mm与>10mm者,完全消融率无显著差异(P=0.910)。由于射频治疗安全范围的存在及术后射频区域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本研究发现术后病灶大小的变化趋势为先变大后逐渐变小乃至消失:术后1个月大于术前,术后3个月小于术后1个月,两两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肺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性、可行性和肿瘤局部控制率高。病灶大小>3cm,病灶靠近大血管是射频治疗完全消融的不利因素。射频术后局部疗效的评估采用修订的RECIST标准、以术后1个月为新基线、至少3个月后评价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