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该小说集共收录6篇离散题材小说。与反映身居台北的大陆离散者生存状态的小说集《台北人》相比,《纽约客》无疑是白先勇该领域小说创作的一次自我超越,也是白先勇文学创作视野由民族向世界拓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以白先勇小说集《纽约客》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跨文化视野下进行解读分析,重点讨论小说中离散华人的海外生存状态,以及特殊群体的离散生存方式及体验。本文采用理论阐释和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论述,并对白先勇离散题材小说的创作予以客观的评价。《纽约客》主要描写了追求西方物质文化生活的华人、因政治放逐而谪居美国的华人和遭受社会排挤的不同族裔同性恋三大离散群体,围绕他们在大都市纽约的人生遭遇及生存状态展开叙述。白先勇试图用人性的大爱弥补种族、文化的差异,试图在霸权文化统治下的纽约搭建一个跨种族、跨文化的离散群体和谐共处的生存空问,为少数族裔离散者找寻一个全新的生存途径,但这一尝试却未能如愿以偿。《纽约客》中离散人物的生存状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完全生活在历史回忆中,始终保留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离散者;抛弃华人身份,塑造美国身份,生活在现实境遇中的离散者;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徘徊,陷入身份认同的困惑无从选择的离散者。本文围绕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不同代际间离散者归属感问题、特殊群体(女性、同性恋)离散体验问题对《纽约客》中的不同生存状态的离散者展开深入地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纽约客》中的离散人物最终都面临或是肉体死亡或是灵魂毁灭的结局,离散人物的命运大体一致,略显单调与呆板,这一点可在《台北人》中得到印证。本文将白先勇离散小说创作中对人物结局的处理方式称之为“死亡模式”,并对其存在着局限性予以批评。《纽约客》,虽然实现了白先勇离散小说创作视野由民族向世界的飞越,但小说创作中所采用的对人物结局相对固定的模式,阻碍了其作品承载更为深层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未能使作品全方面地展现离散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因而成为制约白先勇离散小说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