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及其相关理论为依托,以美国国情咨文(以下简称咨文)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英文版本为范本并建立语料库,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手段,从语气、情态、语法隐喻、人称代词、转述引语、词汇特征等方面分析报告性政治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及其异同,以期探讨语体性质相似的语篇背后政治体制、潜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国情咨文的人际功能更加显化,具体表现在:1.语气:咨文使用多种语气来实现话语功能,如陈述句、祈使句及少数疑问句,报告除结尾部分使用号召性祈使句以外,均使用陈述句;2.情态:两种语篇中中值情态动词均占据绝对优势,但咨文中高、低值情态动词使用比例高于报告;咨文中存在大量语法隐喻,表明咨文的情态表述更具主观性,较多的体现了演讲者本人的态度,而报告则极少出现表达演讲者个人态度的情态,更加具有客观性;3.人称代词:两种语篇中,第一人称复数WE出现的频率均最高,但咨文除WE以外还有大量I,YOU等其他人称,报告中却少有出现;4.转述引语:咨文存在大量转述引语,尤其是直接引语,而报告中极少存在引语;5.词汇特征:咨文词汇强调国家的概念、人的因素以及演讲者地位;报告则更强调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特点。本文得出的结论为,美国政治制度中权力的制衡是影响其国情报告即咨文中人际意义显化的主要原因,人际意义实现方式差异的背后隐藏的是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本文将对提高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语言批判意识、促进批判性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