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资产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的基本保障。景观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能够动态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化规律。从景观角度出发,客观研究和掌握区域生态资产信息,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减排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基于遥感TM影像、野外调查信息及实验数据,对榆林地区飞播造林的景观特征、林分特征及生态资产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可持续管理与绿色沙产业理论融入飞播造林的发展,提出了飞播造林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表明:(1)榆林地区耕地景观利用面积最大,占33.69%,水域景观利用面积最小,占1.16%,飞播林占土地总面积的6.2%。样地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均较大,景观优势度较低。(2)各样地植被覆盖度介于10%-80%,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良好,林林分结构比较稳定。不同飞播年代同种植物的SPAD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种植模式样地的生物量差异性较大,以柠条+沙柳+沙蒿种植模式生物量最大,为3736.76kg/hm2,种植模式为沙米林地的生物量最低,为47.26kg/hm2。(3)各样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介于1.102mg/g-2.616mg/g,平均全氮含量介于0.110mg/g-0.148mg/g;各层土壤蔗糖酶含量介于0.095mg/g-0.997mg/g、纤维素酶含量介于0.082mg/g-0.410mg/g。(4)各样地0cm-10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除土壤容重与其它6类指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外,其余各类指标间大多呈现显著正相关;样地间不同土层深度下微生物数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5)榆林地区飞播造林生态资产总值为80.7821×108元,各区、县飞播造林生态资产差异性显著,其中与毛乌素沙地接壤的区域飞播造林生态资产值较大,占全区总值的81.19%。(6)飞播造林后科学、合理的管护措施必须及时跟上,同时运用可持续管理模式,并借鉴沙产业经营方式,在平衡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构建适合飞播造林的可持续发展模式。